朱丽娟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诸多明确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挖掘蕴藏在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借鉴历史,资治育人”。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以作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教材内容的不同,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其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实现的。
1. 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几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数不清的素材:如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林则徐虎门销烟,谭嗣同的快哉赴死,刘胡兰的视死如归等,无不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正气。在课堂教学时尽量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言论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逐步体会一种悲壮、崇高的美感,同时教育学生,当祖国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也应该像他们那样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2. 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我们的先人在为民族团结统一、国家独立富强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斗争中前赴后继,并留下丰富的嘉言。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顾宪成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志向,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这些人心系国家和百姓的宽广胸怀,是能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以此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学生树立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3. 以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国人民,特别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应该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肆无忌惮地侵列这块肥沃的土地,中国人民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可爱的中国被列强的铁蹄践踏,几万万同胞在水深火热中呻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振兴中华”的豪情,艰难地探索着一条能够指引中国步入光明的道路。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虽然经过了英勇的斗争,但是失败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通过这些教学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自强自立,国富兵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课外活动中的渗透
历史教育靠单纯的说教,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我曾进行如下活动:
1.“小小印章,展示科技文明”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善于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灿若星辰,连绵不断,文学艺术、建筑、医学、天文历法,尤其四大发明无一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在学到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时,我布置了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动手刻一枚印章,刻印材料自找。结果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手:有刻自己名字的,有刻座右铭的。刻印材料更是五花八门:有木头,石头,橡皮擦,甚至番薯,成了名副其实的“番薯印”。虽然只是一枚小小的印章,但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刻体会到古人发明创造的艰辛和伟大。
2.“联手办报,莫忘近代国耻”
中国近代遭到列强的欺压凌辱,尤其日本帝国主义的两次侵华。在学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我要求学生联手办历史手抄报,主题为:“居安思危,莫忘国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学生们踊跃参与:有的上网查找资料,图片;有的画画,写美术字;有的设计版面……最后交上一张张内容丰富、设计合理、符合要求的历史手抄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找资料,加深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了解。而且手抄报展出后,教育了广大学生。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