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龙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得吃、有得穿,还有美女陪着睡”,这些内容低俗的童谣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广泛流传,教育专家称之为灰色童谣。灰色童谣的出现和流行有着引人深思的社会背景,折射出我们的社会教育出现的某种偏差,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产生扭曲异化的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对此及时进行反思。
一、灰色童谣内容令人担忧
童谣是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优秀童谣使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丰盈和灿烂。时下的灰色童谣,其内容往往是低俗的,有的甚至带有黄色、暴力倾向,表现着内心的“烦、闷、累”。试想孩子若对社会的黑暗面满怀憧憬,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灰色童谣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改编唐诗宋词。如《望庐山瀑布》改编成《望炉中烤鸭》:“日照香炉烤鸭店,遥看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二是改编流行歌曲和网络串烧。如把《真心英雄》的歌词改成:“在我心中,老师才是最凶,晚上补课补到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变成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变得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三是自编打油诗。比如:“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女人追,五年级的色狼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满天飞。”“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虽然这类童谣幽默、搞笑,充当了孩子们枯燥单调生活的调味剂,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尚不具备对事物进行正确辨别判断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摹仿能力却很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的重要成长阶段,长期熏染灰色童谣必将导致孩子形成错误倾向,破坏其心理防线,引发其做出不良举动。
二、灰色童谣何以频现与传唱
古人云:“童谣,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据有关资料显示,灰色童谣在北京、南京、济南、安徽等地的中小学校“遍地开花”。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偏偏爱上这些灰色童谣的呢?
灰色童谣的出现和流行,固然跟孩子缺乏理性鉴别能力,对善恶美丑分辨力不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社会教育偏差导致的后果。
首先是德育教育的缺失。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幼儿园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可有可无,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设德育课,孩子从小就没有接受正统的德育教育。
其次,优秀歌谣、绿色童谣长期在校园缺席。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学生喜欢这些灰色童谣是因为其内容“好玩、搞笑、流行、顺口、时髦”。传统的童谣或趣味不足,缺少新内容、新情趣;或脱离实际,思想性太强,多为缺乏韵律的“说教式”,儿童不愿传唱。加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的多为颓废堕落的信息。孩子需要童谣滋养,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灰色童谣便乘虚而入,也恰恰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他们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幽默、通俗、上口的语言充斥校园生活。
其三,新时代的独生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无限期望,孩子很小就得参加各种辅导班,在学校中又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竞争。而家长和老师却很少注意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们往往显得迷茫与无助。压力过大时,灰色童谣便成为发泄的工具。
三、让孩子远离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的流行,恰恰说明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和哺育。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的开放,杂草便会丛生。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占领、污染孩子的精神家园。因此,对这种灰色童谣,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扼杀,而是应该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健康向上的童谣的创作上。儿童文学作家和学校老师应该创作出更多反映孩子生活的绿色歌谣,帮助他们摆脱成长的烦恼。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乌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对于孩子,童谣是他们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让孩子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