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芙英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式、讨论式、分层式等教学方法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在一片“繁花似锦”的背后,高中美术教学也走入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若不及时纠正,必将影响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进一步贯彻实施。本文试着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和如何走出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三大误区
1.融入多种表现形式,但为“形式”而形式
在鉴赏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地用游戏、表演等形式,把时间花在听觉或表演上,结果学生学习美术语言的目的没达到,甚至反而被削弱。还有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于小组合作的目的并没有认真考虑,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都要小组讨论,实际上是典型的应付式。
这些课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却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鉴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就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有真正做深入的思考,对本学科的美术语言的学习迷失了方向。这种方式,实际上是片面化、庸俗化,失去了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只能是一句空话。
2.让学生自由发挥,但自主成为“自流”
高中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出现这样的观点:教师要少讲,要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发挥,学生无论有何感受都是对的,并一味给予表扬,认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其表达的正误,并认为这是对学生个人感受和学习主动性的尊重。事实上,学生对作品的解释如果违背了作品的基本意义范围,则说明他对作品的鉴赏有可能还处于茫然的状态,教师不给予纠正,则是把“自主”变成了“自流”,这种做法,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性”学习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而且有可能导致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变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3.多媒体成“时尚”,但背离了课堂实际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应该因地制宜,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时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似乎成了美术课的“时尚”,有的教师过分热衷于多媒体教学,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好像不用多媒体就不是一节好课,以为课件做得越精美越好。多媒体课件在他的手中成了高级投影仪,上课从不板书,每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其实多媒体在于辅助教学,不是主导教学,不能全盘代替传统的媒体。对于美术课而言,多媒体有多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也有传统媒体的魅力,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喜新不厌旧”。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对策
面对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位美术教师又该如何做呢?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适应新课程教学的素养
转变观念是根本,也是美术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前提。美术教师只有在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美术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高中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中游刃有余。美术新课程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内容上更加时尚和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的内容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联系,强调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等,这些要求美术教师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能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课程共同成长。
2.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有了好的情绪学生就会有积极的思考,课堂也就会变得活跃。其实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力都不相同,艺术是没有恒定的答案的,所以教师不可武断地对艺术作品作出所谓的“艺术的、权威的”评价,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让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挖掘和施展。“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我上第一节课时反复强调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已经把判断的权利还给了他们,把畅所欲言的机会留给了他们。这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最佳途径之一。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设置一些针对学生的问题,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如故意“引错”环节,让学生向老师“质疑”相关的问题,教师再给出相关答案,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格尔尼卡》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不采用立体主义绘画?(2)为什么要采用扭曲变形的造型并且以支离破碎的形象组合?(3)在图中为什么不画一千多人被炸死的场面?通过讨论和查阅资料,学生大多都找到了适当的答案。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造能力,再加上艺术课的自身魅力,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创新教育也会尽显其中。
3.提供多种方式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
美术鉴赏课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其教学手段主要是看图片,然后就是你说我说,手段的单一性不仅令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觉得疲惫,学过的东西很快忘记。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构思的作品,“写一写”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心得,“说一说”自己对画家及作品的个人观点和喜好,“找一找”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不同材料的美术作品是如何表达思想意识的,“读一读”课本上是如何介绍的,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评论的,“做一做”小型的沙雕、泥雕、纸工等,“演一演”鉴宝现场,对美术作品进行估价,或表演古代的社会生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综合地体会作品的内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着重感受、体验和培养兴趣。比如:在讲授《绘画》第一课时——《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在欣赏贾克梅蒂的《头像》时,我的话音刚落下,课堂就响起了不屑的声音:“这样的画我都能够画。”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拿出笔临摹贾克梅蒂的《头像》,学生尝试几分钟后,通过对比就知道这幅画并不是随意就能画出来的。在鉴赏完吕胜中的《贺年卡》后,我组织了这样的活动:(1)用图形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父亲或母亲节的祝贺。(上这课时,正好周末是母亲节,我利用这个课题给学生们上了一堂孝敬父母的情感课。)(2)用图形描述一个亲人或朋友的形象特征。⑶用简单的图形给好朋友写一封信,表达对往事的怀念。这样的教学活动效果良好,因为学生都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通过实物投影被展示出来时,大家都喜滋滋的。
4.从生活体验出发,营造特定的文化情境
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所持的艺术观念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进行艺术鉴赏时必须考虑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如果脱离作品的文化情境,孤立地评价某件作品,势必会使学生走进“美与丑”的误区。要真正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指向,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体验出发,营造特定的文化情境。比如:欣赏《清明上河图》,画家张择端描写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各个社会层面生活的人,人物的服饰、发型,室内的家具陈设,建筑形式、交通工具等,都是有生活依据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象的历史记录。首先从诗句入手,让学生谈谈平常他们所了解的街道集市,然后根据“画面”即兴表演,这样就有了“生活情趣”。借助古代画家的美术作品,大家展示自己对中国古代人们生活的了解。凭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有的学生模仿画面中的挑担,有的学生模仿画面中的商贾……学生在品味自己表演 “人间生活” 的同时,也体会并理解了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5.利用多种媒体,挖掘多种资源
美术课堂教学并不是排斥多媒体,而是要科学并巧妙利用。例如,现代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网,那我就抓住这一特点,让网络给学生打开一扇无所不能的窗,也给自己打开一扇无所不能的窗,不论是画家、作品、背景,还是各种画派、画种等。有时与计算机教师合作,让学生直接去计算机房,与网络来一次亲密接触。比如在讲授《心灵的慰藉》国外部分视频时,我就利用网络寻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通过截取部分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雅典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声画并用,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寻常飞花与草叶,解用都是绝妙词。”不仅要利用现代媒体的资源,我们也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些资源。有时生活中身边的资源利用得好,效果就非常显著。美术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挖掘各种资源来丰富美术课堂教学。
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并深入发展向每位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学生而教,据学情而教,倾听学生的声音,成为学生美术学习与身心发展的促进者,这应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