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跃洪
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环节、一根链条,它既有自身的特殊性,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整体中一个部件,其自身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就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事实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要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充分理解课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许多教师讲解每篇课文,将课文从体系中肢解割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学知识缺乏科学的系统性。我们所说的“文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美学价值,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形式的美和内容的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能运用美的原理感悟生活,创造美,换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篇章,实际上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与结合。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或者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构思、技巧,或者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形象性”,将二者分割开来。久而久之,语文教学便陷入了枯燥、机械的境地,因而学生对课文也对语文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和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关系,忽视课文自身所具有的文学性的教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⒈肢解课文,无的放矢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精挑细选出来的,从整体上看,它们是一个不能分割的科学系统,分散来看,每一册、每一篇课文在整个体系中都体现着一个要求具体实现的目标,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它们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在系统中占有着各自的地位,反映了迥异于其它对象的不同的教学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统揽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教学课文,只就本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教学,将整篇课文与体系孤立开来。结果是教学如同大海孤舟,其目标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体现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这无疑是一种无的放矢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将产生不良影响。
⒉课文句读法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字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对这些自以为是的“精炼”的句子或“优美”的段落进行不厌其烦地分析,反反复复,“举一反三”;更有甚者,完全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性,挑选文中语段进行分析、讲解、练习,练习内容总在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实施。以这种方法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工作,老师给学生仅仅强化和注入零散的知识,缺乏语文能力的培养,忽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感觉只能是语法、句法、词法的堆积,而无创造。
⒊阅读盲点
汉语有很强的音乐性,其音乐的美感附在文字中。文学作品形式的优美,内容的丰富,寓意的深远,都体现在优雅的或铿锵的音调与音节中;文意深浅,思想多寡,也蕴含于或丰富或简洁或明快或晦涩的文字中,对于文章的理解,文章意义的整体把握,需要进行深入的研读,由句至段而篇到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反复的咀嚼,不放过一个情节、一个论点、一条论据、一个词以及任何一个为全文意义而设置的细节和线索,我们才能真正感悟到作者的用心,挖掘文章的真正本质。当然,因为个人的经历,因为个人的哲学观念,因为个人的世界观,我们可能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我们必须用思想和智慧去感悟,去认识、去探究,而这就是行之有效的阅读。因此,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有的教师却认为阅读耽误时间,容易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相比之下,讲解速度更快也更行之有效,所以对课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导。阅读教学基本上成为一种试题形式,教学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没有“阅读”。因此,考场上,学生遇到课本以外的“阅读材料”无从下笔;生活中,阅读报刊杂志囫囵吞枣,意义含混难清;作文日记不知所云。不用说,这是缺乏阅读教学的耻辱。
⒋题海泡沫
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一时半会还不可能完全抹去应试教育的影子。比如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视为经验,作为工作的法宝。这种“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却形成了高分低能的语文教学“泡沫”。学生缺乏语文学科的整体感受,缺少篇章形式内容、表情达意的实践经验,学生在题海中能够自由的“飞翔”,却不能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效率不仅不能提高,反而会逐渐下降。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学科和篇章不能进行整体思考,对篇章艺术缺少实践经验,对学科体系模糊不清,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始而平平,继以厌恶,终于放弃。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徒增负担而已。
针对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性和文学性的四大误区,结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改进:
1.强化阅读教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书百遍”,固然是笨办法,但说明读书对理解的重要作用,阅读不止要进行默读而且要进行有声的朗读。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既有音调的美也有形式的美,既有思辨的美也有智慧的美,美的东西靡集于斯,就都有了很强的可读性。教师要充分运用阅读来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和理性认识,让学生在音韵、形式和理性中感受美,批判和评价作者感受的美。为了减少学生重复阅读的厌烦和盲目,教师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富有魅力的范读,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阅读与分析有机的结合等多种方法。比如教朱自清的《春》一文,可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甚至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大自然,体验活生生的自然的春美。要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对作品的自然美的体验,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如何停顿,使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是必要的,比如文中对“春风图”的描写部分,“母亲的手”和“抚摩”两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学生自己在掌握朗读技巧以后,有表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男女轮读,既能避免学生产生厌读情绪,更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2.廓清篇章思路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拿《藤野先生》来说吧,题目写“藤野先生”,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明白写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出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是作者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其中蕴涵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的感情也与全文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做到高屋建瓴,这为学生进一步深刻理(清)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3.把握系统目标
从系统性角度来说,任何子系统的功能都必然融汇于父系统之中。所以正确把握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都与本册、本套教材的整体目标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标准,统览教材体系,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地实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4.纵情作品欣赏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有精彩的修辞、动人的画面、浓烈的情感、鲜明的人物;有完美的形式、深刻的内涵、敏锐的思想、幽深的哲理;有伟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当然,初中阶段的“欣赏”和高中、大学的欣赏要求是不同的。《标准》明确规定“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们教师自身应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高尚的人格。一个具有良好的人格和气质的语文老师,其自身就是一支歌一首诗,其生动活泼的教法、非凡的气质有助于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有利于带引学生走近作品、走进作品,体悟作品的精妙,从而纵情作品,达到感悟和运用合二为一的效果。有一位教师在教《春》时,一边用配乐的范读、生动的讲解,一边用板书画了一幅“春景图”,课文的结构层次全都反映在板书上。这节课,不仅给学生以视听的美感,而且激发了学生欣赏课文的激情。
语文教学历来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向重视作品的整体性和文学性,这一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在当今的语文教坛上,许多有识之士也已在这方面作了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还须在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