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动荡中,内地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不过,与境外金融机构相比,内地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还比较薄弱。笔者认为,形成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才”,“人才”缺乏是中国金融企业未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最大的约束。要解决这个难题,应该重视借助港澳地区国际金融人才的优势。
按照克鲁格曼的定义,“人才”就是有着长期从业履历的人,他们的经验已经积累到“开窍”程度,熟悉所在行业的“窍门”。可以说,只有把握“窍门”的人才能被称为人才,不掌握“窍门”就算不上人才。这个持续从业经历一般长达15年,而金融业者只有在私募基金或投行持续工作这么久,才能对这些行业有透彻甚至入木三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内地金融企业而言,来自内地的人才都很聪明能干,却普遍缺乏相应的国际金融工作履历和丰富的经验。如果要让他们成为内地金融业搏杀全球金融市场所依赖的人才,需要他们去积累10至15年的经验,在错误中学习,学习成本可能会非常贵。人才障碍将使内地金融机构培养核心竞争力面临重重困难,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无法克服这种困难而倒闭,辛苦培养的人才也因此流失。
外语人才缺乏一直是困扰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难题之一。很多在非洲生活过的人建议,中国企业应多雇用非洲职工,但这很难做到。不久前,笔者去安哥拉调研,发现这里的中国企业严重缺乏懂葡萄牙语的专门人才,很难对非洲雇员进行管理和沟通。要解决这个问题,澳门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可能成为葡萄牙语言人才的培训基地,在中国企业投资安哥拉、巴西等国时发挥重要作用。
同样,我国的金融机构中,英文娴熟的管理人员也不多,所以倾向多雇用华人,制约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与此相比,香港多年来一直是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由于积聚了几十年和几代人的辛苦努力,其金融业从业人士甚至有几十年的从业经历甚至几代人积累的经验教训,这都足够内地金融机构借鉴和使用。相比而言,上海作为地区金融中心的历史已经过去多年,其金融人才要么去欧美历练,为境外金融机构所用;要么就是由于中断了几十年的国际金融业从业经历,原有经验已经过时。从如何重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减少学习成本、学得更快的角度而言,港澳将是内地金融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尤其是香港,将会在引进人才、金融合作和金融人才培训方面发挥全方位的基地和平台作用。
还应看到,香港和澳门早已是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在香港和澳门的金融机构任职的不仅有中国籍人士,也有大量的外籍人士,很多跨国企业也把亚太中心放在香港。从香港发展的历程来看,上海要真正成为类似的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实现人才、资本和产业的国际化。然而,上海目前在国外持工作签证的有22万人,外国人持工作签证在上海工作的只有7万人,上海的人才呈净输出状态。要尽快平衡这种情况,就必须尽快吸收更多的外籍金融人士来上海为内地企业服务,让他们的不同语言、不同思维、不同文化特色在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已经集聚了大量国际人才的港澳也是全球人才进入中国的重要渠道。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们对各层次金融人才的管理制度,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管理体制与国际规范还差得很远。同时,能走向海外的国内金融机构又大多是国有商业性银行,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管理模式也极可能同国际金融人才出现不兼容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重视港澳在金融人才体制、监管机制方面“课堂”和“教室”的角色。“中国制造”的体制已经和国际规范非常接轨了,中国面临的下一挑战将是中国的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金融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如何同世界接轨。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港澳地区金融人才将发挥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作者是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