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资源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影响

2009-11-24 07:54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学

陈 佳

摘要: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客观上适应了当今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影视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想象和审美能力。本文试通过对学生成长社会大背景的分析,促进影视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关键词:影视欣赏;语文教学;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20—02

一、影视资源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触发点

在诸多的教育资源中,电影、电视(以下简称影视)可算一种优质资源,它凭借视听艺术的独特魅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获取信息的方式上来看,观赏影视节目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阅读。人们通过对动态影像的视觉感受和对声音的听觉处理获所得信息。

从动画片《葫芦娃》、《阿凡提的故事》、《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启蒙孩子幼小的心灵,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替代了孩子对几十万字原著的阅读,再到电视访谈、新闻娱乐节目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丰富阅历最便捷的途径,影视资源以其有声有色、永远鲜活的独特魅力牢牢锁定学生的视线。笔者曾对某普通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做过一项调查,随机抽取100份有效问卷发现,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10本以上的占20%,还有10%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上一本书。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阅读要求相距甚远。从阅读类型上看,选择读文学名著的占18%,科技知识占12%,卡通、漫画、武侠小说占到24%,报纸杂志20%,教材辅导读物12%,还有14%的学生选择有什么看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喜欢看通俗读物(漫画、卡通、武侠小说、报纸杂志等)的人数大大超过喜欢看文学名著的人数。而文学名著中童话的比重又最大,像《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童年》,看过的人寥寥无几。学生对书面文本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阅读面狭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1]。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融文学、戏剧、绘画、舞蹈、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精华于一体,声情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影视资源以审美为核心具有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这与新课程标准注重审美教育“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的目标是一致的。再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影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正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力培养。然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仅仅放映影视作品或者剪辑制作的影视片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需要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不仅要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对比鉴赏能够自如的进行个性化阅读。

二、影视资源是有效整合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

基于影视与语文教学的因缘,在整合影视资源与语文教学时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选取适当的影视作品和恰当的引入方式,充分利用影视声情并茂的特点,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想象和审美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喜爱语文学习。

在教学说明文时放映课文所说明事物的具体影像,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加深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认识,这种影视与教学的准确定位已经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教学效果也是突出的。例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一文,对厅、堂、楼、阁、亭、榭、轩分别作了介绍。如果没有具体影像的演示,学生很难真切地理解,阅读文本后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影像得不到验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给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当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视觉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到听觉的跟前……假如有一件东西能够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种感官去接触”[3],他认为 “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来到的”,“科学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有赖于感官证明”,“感官是记忆的最可信托的仆役—促进知识的巩固”。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音像的呈现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教师配合录像讲解时,学生就会对各种建筑的特征通过观看实物影像有了清晰具体的印象,先前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明确的验证。此时再讲解建筑的形式取决于功用这种内在联系自然是水到渠成,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厅的典雅端庄,堂的严整瑰丽,楼的体形不一,阁的造型各异,亭的形式多样,榭的傍水而立,轩的轻盈疏朗。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和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培养了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

但是在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课文的教学中整合影视资源的做法却引来了不少的争议。持质疑态度的人认为,散文、小说、戏剧这些文体注重的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不应当用固化的影视形象加以呈现。正所谓“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千差万别的。从多元解读的角度来看,强调个性化阅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对于生活阅历并不丰富、文化素养尚待加强的中学生来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时是误读,多元解读应有界。再多的哈姆雷特终究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正如现象学学者英伽登反复强调“作品的图示化结构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4]影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影视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对文学作品再创作的影视作品已经融入了编导人员思维与理解,不同时期、不同的编导对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改编不尽相同,这就好比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组织学生观看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相关影视作品片段,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阅读中的理解想象与影视作品的形象加以比较,而且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版本影视作品的比较鉴赏,多侧面、多角度的理解文本,在比较中辨别优劣,在对比中学会审美。如此,对多种版本影视作品的观赏既是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又是对自身个性化阅读的归类或排斥。而这一切活动均是围绕着对文本的阅读展开的。例如,学习《阿Q正传》节选可以给学生放映故事片《阿Q正传》,并且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阿Q正传》进行比较赏析;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可以放映电影《红楼梦》片段和电视剧《红楼梦》片段。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引入影视资源的目的是借助影视资源“美”的优势为阅读教学服务,而不是单纯地为欣赏而欣赏,甚至是喧宾夺主。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中欣赏了一个长达34 分钟的影视片段,而之后只要求学生思考“晁盖为何能取得胜利”这样的一个大问题,这就以影片观看代替了文本阅读,使阅读脱离了文本。美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更使得“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成为新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观看影视作品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最终,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回到作品中来,突出语言教学这一环节。在观看影视作品之后教师应及时有效的组织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入阅读,让学生通过领略语言艺术,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美、思想情感的美直至作品形式的美。并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话剧演出等不同艺术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赏析和讨论,切勿仅仅放映影视作品了事。要让学生通过影视鉴赏养成自觉地阅读习惯,进而提高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影视资源是有效拓展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

由于完整的影视作品播放时间较长,尤其是一些改编的优秀电视剧,课堂有限的45分钟不可能完整的播放,只播放影视片断又对整体理解有一定的影响。那么,这种时间上的矛盾是否又把影视作品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了呢?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倡导“大语文”教育观的张孝纯曾指出,“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而语文本身也正是源于生活,人们又时时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的得到发展。”[5]其实整合影视与语文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而应充分利用广阔的课外学习时间。利用优秀影视剧来促进课外阅读, 尤其是文学经典的阅读。学校可以开设影视观赏课,选择性播放与课内学习相关的影视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因势利导,共同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推荐观看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影视节目,有效的衔接语文课内与课外学习,使语文学习得以延伸与拓展。

影视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围绕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方面与阅读教学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例如,高中第四册语文教材主要“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前线文言文的能力。”[6]在学习戏剧单元的时候,如学习《茶馆》,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戏剧表演的常识性知识,引导学生品味戏剧语言,介绍观看戏剧时应注意的要点,然后让学生带着“有意注意”去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比较鉴赏故事片《茶馆》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茶馆》录像,在不同类型艺术形式上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在纵向上也可以就老舍先生的所有作品进行综合性专题研究,如“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元素探究”。

总之,充分发挥影视资源对语文教学的辅助和优化作用,处理好教材资源和影视资源、看与思的关系,找准阅读教学与影视资源的结合点,抓住动情点,落实知识点,充分发挥影视资源最富有魅力的综合性,以适应当今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为语文阅读教学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徐云之.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向[J].语文学习,2003,(10).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52-153.

[4]赖瑞云.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J].语文学习,2004,(9).

[5]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性——我的“语文教育观”[J].天津教育,1993,(6).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建国)

猜你喜欢
审美语文教学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