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波
摘要: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是我国高校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学校向他们系统地传授学习方法,让他们了解和逐步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规律和方法,将有助于大学生迅速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并为将来进入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能力;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191—02
当前,知识经济的浪潮正向我们袭来,并日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提出了面向未来社会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together),学会做人(Learning to do)。面临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 大学生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能力是大学生成才之根本,而培养各种探询与思考问题的方法、习惯则是关键。
一、新时期大学及大学学习的内涵
1.大学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精神资源。大学最初的形成是学术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因为世界上具有先进思想和领先技术的人需要交流,他们汇聚在一起进行思想碰撞、产生新的思想文化,创造领先技术。这种人才汇聚在一起的地方就叫“大学”。所以有“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说法。可见大学原来的目的是先进思想和领先技术的创新,是真理的追寻,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Jaspers)在其专著《大学理念》中阐述了以洪堡提出的“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指出大学的使命主要在忠诚于真理之探寻.由此可知,这样的大学其主体是“大师”,其目的是创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需要更多具有新思想、新技术的人才,既然大学汇集了这些人才,大学当然就承担了培养更多具有新思想、新技术人才的任务,并逐渐成为了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唯一任务)。大学里“大师”的角色也从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者逐渐变成了传授者,大学的目的也从创造向人才培养过渡。大学也更“政治”化了,成为了各个国家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者——大学生培养的专门机构。
随着大学在社会上的角色和功能的改变,大学里的“大师”定义已经有所改变,大学的主体不再是“大师”,而是“大生”,是你们这些在大学里求学的大学生们。有了“大生”,才有所谓的大学。在大学里,与“大生”们朝夕相处、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是你们的同学。大学的本质,在于创造了一个地方、一种环境,一些氛围,让这样一群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优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勉励,为他们人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
2.大学是一种经历和经验。当然,很多人对大学的最初认识,就是学校。而学校和大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是一种场所概念,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有教室、有实验室、有图书馆,这些只是外在的、表面的。真正的大学,却主要不是我们能够用眼睛看到的校园,“大学”二字背后所承载的是深厚的含义。大学之道,在于其精神实质。只有对“大学”有所感悟,才能懂得读“大学”对于你的真正意义,也才能从大学生活里得到更多。
从学习内容来看,大学确实是我们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的开始。中学时代朦胧的专业概念在大学里变得清晰,大学教育具有比较明显的职业方向性。不同的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坐进不同的课堂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不同专业的学生都需要从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始学习,不断深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本专业的知识架构,并不断地给这个架构添砖加瓦,让它变得“有血有肉”。
3.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的“子宫时代”。大学就像是社会的子宫,它按社会的各种需要提供学习条件和养分,让进来大学求学的大学生们在这里接受最好的培养和训练,吸取必须的营养,在适当的时候“出世”成人。
大学是为你以后的一生打下所有基础的训练场。你要靠自己训练自己的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判断的能力,待人处事的态度。这个训练场是自由的,有很多锻炼的机会,也有很多教练,但没有人强迫你去锻炼,或者去做任何事情。你可以很轻松自由,袖手旁观,也可以很艰苦努力,积极参与,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决定,只有你能为自己的态度和决定负起责任。
不管是学习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还是待人处事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而逐步实现的。这种学习的过程所采取的学习的方式就不可能是灌输式和接受式的,而是感受式和创造式的。因为大学的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发现知识的来源,并通过这个发现过程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通过独立判断能力由自己去发现新的知识。大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要让你懂得学习是感受知识、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培养收集、处理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是创造性的学习。
二、正确的学习观是获取方法的关键
大学生应该放弃以往的习惯思维,在大学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预言:“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掌握知识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应该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唤醒我们潜在的能力,锻炼我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其实,大学生活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你学会如何学习,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知道怎样养成自学的习惯、怎样进行独立的判断。
1.首先要有整体观。从入学开始,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把你在学校的时间当成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要有完整的计划,要确信自己的大学生活将会是愉快而有意义的,并且要求自己在毕业的时候对自己说:我真的是无怨无悔、不虚此行。
2.要树立学习观。要认识到大学学习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学生来说,学习固然是受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如果不能学会自行探问和思考,不能与其他人有效地进行讨论并孕生出自己的见解,终究只是一个装满了理论和公式的书袋而已。所以要树立一种毕业时能学会学习的学习观。
3.塑造时间观并形成个人习惯。对时间的分配与管理,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大学生要在大学就形成各种良好习惯,对每天24小时做整体规划,并逐渐塑造出自己的风格。
4.明确长期而朦胧的目标。中学阶段的学习目标短期而明确,一切都为升大学而准备。而大学的学习是为以后的一生打下基础,大学学习的目标就应该是长期而朦胧的。如果大学的学习目标过于明确(例如为了就业好),就会做成学习目的功利性太强,危害了大学学习的本来目的——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的学习不拘一格
学习观念转变了、以后的学习就必然有了向导。大学生活的最大价值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知道怎样养成自学的习惯、怎样进行独立的判断。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说:“今天教育的内容80%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因为无论一个人天资有多高,毅力有多强,精力有多么充沛,条件有多么优越,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学到手。就是学到了也可能遗忘,惟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却不会丢失。也就是说,在大学学习中,重要的不是你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你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就一般而言,大学的学习应当从以下着手:
1.多选修课程。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学科都可以给你一些启示,使你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有人这样形容:“每个受教育的人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要懂很多。”选修课程可以使你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到不同的课程、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分制已经使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享有了非常大的自由,让你有足够的空间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你应该充分利用华软选课制的优越条件,尽可能多选修课程。
2.多和教授、老师接触。大学的学习,知识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应该在课堂外主动多和教师接触,了解他们,也让教师充分了解你。这种接触会使你受益匪浅,和教师的这种良好关系也会让你感到自己受重视,被关心。那些过着愉快的大学生活的学生通常向教师请教的问题不是“为什么我总是考不出好成绩”,而是“我的这篇作业哪一段论述不充分”。
3.多培养业余爱好。大多数学生在大学都有内心痛苦挣扎的时候,因为他们远离家人和原来的朋友,感到孤独无助。但如果他们经常参加社交活动或校园文娱组织,即使对毕业后是找工作还是考研、专升本很茫然,他们仍然会快乐地享受大学的生活。你应该多参加校园公益活动,例如募捐、娱乐等,通过这些活动,你既可以放松,也可以体会到协作精神。合作精神对于每个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意识,不管你将来离开学校后是打工、经商还是做科学研究,这一点都很关键。
4.多听讲座。课外讲座是大学生获取知识阅历、增强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来举办讲座的通常都是某个专业或行业的精英。经常和这些知名人士接触,无形中知识面和阅历就扩大了,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也会建立起来。
5.多去图书馆。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阅读是终身的任务,阅读对于大脑的作用就像锻炼身体一样,只有坚持,能力才不会降低。在大学形成阅读的习惯将使你终身受益。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成为习惯是大学最成功的教育实效。毕业工作以后,谁都会非常忙,但仔细想想,年龄稍大一点的人都知道其实谁都完全可以从每天的时间中挤出一点来阅读。有些人能做到这点并一直坚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大学时代培养出了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惠芳.新世纪的高校素质教育[J].决策探索,2002,(8).
[2]杨永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认识与体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4.
[3]董旭梅.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4]邹婉玲.大学的学习方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