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春秋左传注》看《左传》叙事方式的特点

2009-11-24 07:54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叙事方式左传特点

何 昆

摘要:结合《春秋左传注》中的相关材料,初步探究《左传》作者在叙事方式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的叙事特点。一分为二的传文,多是逆时序之文,且位于传文之末。传文被割裂,主要是由于为使“传文”从属于“经文”分年记事的体例,这正反映出编年体记事的局限性。

关键词:《左传》;《春秋左传注》;叙事方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I10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78—03

细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书,我们会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某年“传”本应与下年“传”合为一传,为后人割裂为两“传”;或某年“传”当与下年“传”连读。据统计,前者有16例,后者有28例。这固然可以证明《左传》最初是独立成书的,但这非本文讨论之重点,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些被一分为二的传文本身。若不依经分年排列这些传文,我们将会发现,这些被割裂的、多位于某年传末的传文,和下一年开始的传文往往构成一种倒叙或插叙的关系。被一分为二后,既使这些特殊的逆时序叙事方式消融于顺时序叙事方式之中,又使隐含于这些逆时序叙事方式中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变得隐微。故而我们有必要结合杨伯峻先生的注文,进一步分析这些传文和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倾向。为便于比较,现将这些传文与相关注文列为表格,试作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被一分为二的传文,多是逆时序之文,且位于传文之末。传文被割裂,主要是由于为使“传文”从属于“经文”分年记事的体例,这正反映出编年体记事的局限性。这种局限造成被割裂的传文,在文义上出现断裂;也造成一传之中逆时序之文与顺时序之文,被分置于两年之中。造成这些特殊的逆时序叙事方式消融于顺时序叙事方式之中,又使隐含于逆时序叙事方式中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变得隐微。

其次,我们可发现这些被割裂的逆时序之文,多是叙述事件原因、描写人物的,尤以叙述事件原因为主。这表明《左传》作者“注重时间流的内部逻辑关系” [2],注重时间框架下事件内在的因果逻辑。如高小康所言:在其“所叙述的故事中,时间意识不仅表现为对事件先后顺序的排列,而是表现为内在的因果联系。”[3]《左传》作者之所以要采用逆时序的叙事方式,正是因为要表现事件内在的因果联系。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割裂之文也体现着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思想倾向,只是因被后人“妄分”而不那么显而易见了。但若结合相关注文深入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左传》作者之本意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宋擎擎.叙事中的时间——《左传》与《史记》中的时间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5):10.

[3]高小康.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识的演变[J].吉首大学学报,2006,(1):78.

(责任编辑/李璐瑶)

猜你喜欢
叙事方式左传特点
从善如流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电影《千万别丢下我》的叙事学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从《夏洛特烦恼》看青春片叙事方式的走向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