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能教出一个顶尖学生的不一定是好老师,而教出的学生全部优秀的一定是好老师。现代教学中,作为老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素质高低不等的学生,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也深深地感触到,那些曾经是后进生的学生,对你的感情却往往是最真挚的。教师对后进生不能弃之不理,而应因势利导,加强转化。
语文一般人可能认为枯燥乏味,见到一堆的文字就头疼,而大多数的后进生,基础底子比较薄弱,就连汉语拼音都不会认,更不用说自己拼了,认识汉字都困难,他们又怎么会对语文有兴趣呢?恐怕见到文字就头大吧。就像有的学生说的:这些汉字认识我,可我不认识他们啊。一次两次不会,久而久之就讨厌语文学科了。
现代家庭,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工作繁忙,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够,造成学生的逆反,从而导致后进。社会上对孩子的评价,看中较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略的却是孩子的心理。殊不知在你拿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时,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受到了伤害。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是出色的。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只知道一味的职责,批评,却从没有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的沟通,这样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认为父母只看中自己的成绩,而不关心爱护自己,从而造成逆反。这种心理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后进。你越是看中学习,我就越学习不好。并不是说他们没能力学好,而是故意学不好。尤其是对语文难以接受.因为他们要“回击”父母对他们的漠视。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可是粗心的父母并没有觉察到,反而认为我们的孩子就是后进生。
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启发孩子智力的钥匙,是点燃孩子智慧的导火线。语文教师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一位爱心的使者。用你的热情,点燃孩子智慧的火种。我们要有更高的能力去和孩子沟通,用语文这把钥匙开启孩子的心灵。
每个学期开始,尤其是接触新的班级,第一节课我都会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优点,让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肯定。坚持建立班级语文学习互助小组,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用同学们的集体热情感化后进生。在同学团结互助中,后进生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在课堂教学上,我实行的是分等级的提问,把一些简单的基础的问题,留给后进生,并且多和学生生活贴近,让学生有话可说,尤其是后进生。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对于他们的发言适时地加以点拨,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讲上来。对取得进步的后进生我更不吝啬我的表扬。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肯定。帮他们打开心灵的门。
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教师应该多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在教学中让后进生的闪光点得到充分地展现。闪光点的发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可能你的一次痛彻心肺的谈话,或是一次耐心细致地沟通,都可能让他们的闪光点闪现。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而且也是孩子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就要求有足够的耐心,更深入的认识孩子的精神世界,用你的谆谆教诲听后进生的心声。只有这样,你才能接近他们的心灵,打开制约他们前进的枷锁。让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充满重新来过的勇气。让他们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有勇气找回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如果想改变后进生的厌学心理,我想最好的钥匙就是兴趣。学习优秀的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就好,在加上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学习的劲头就会越来越足,而后进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又怎么能要求他们学进去知识呢!所以教师首要的还是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从他们的爱好入手,适时地加以引导,把后进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比如可以通过身边事加以教育,让后进生认识到没有知识是不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或者可以让后进生表现自己的特长,教师再因势利导,经过不断的努力,就会水到渠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永远不要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或许的你的态度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一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付出你最真心的爱,让孩子未来的天空更精彩。
作者简介:崔丽鹏,河北唐山迁安木厂口镇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