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心怡
喜欢上林清弦的文章,最初只是因为那集子上的一句话:“温一壶月光下酒。”想必那定是一轮皎洁的圆月吧。
这样的月光似乎很容易找到,许多诗词中都可瞥见它的身影——它隐藏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意境里,它栖身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心情里,它浸透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里,它飘荡于“谁共我,醉明月”的叹息里。它处于存在,时时也便有了月圆。
然而,这样的月圆也并不容易找到。昏暗的天空,颓败的街头,匆匆过客的呆滞目光中带着不相信一切的冷漠……又到月圆时,但这月光照出的不是美丽,而是浑浊,美丽与风烟俱尽。
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提醒说:“月光虽历经千年,但它永远不会改变,变的只是历经千年的人们的心境。”
独倚窗前,追溯千年,那夜月圆,那夜琴声中知己的缠绵。
一座山,一江水,一轮明月。
席地而坐,两手随意一滑,青山拥着抚琴人,躲开哗杂,躲开红尘,独自吟唱。
记忆还旋转在浮躁之中,潺潺的流水,已开始清晰地震荡耳膜。
宁静、淡泊、儒雅至极。
月光下,双脚穿行在秀山丽水之间,久久不愿上岸,心灵却穿越时光隧道,寻找知音的足迹。
知音已死,心事赋琴,弦断有谁听?
月光下,满脸热泪,仰天一喷,喷出了这月圆的凄凉,却没看到这圆月在与他一起悲哀。
于是豁然开朗,要找到那般的美丽一点都不难,要有“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逸兴,要有如“清风徐来,水波不惊”的湖面般的平静,要有如孩子般的率直天真,再用心境和美丽做药引,用温馨慢熬,美丽的月圆自然就会翩翩而来了。
今夜,又到月圆时,你可品出了它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