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宁 Millet
在诺曼·福斯特的“设计世界观”里没有对成就与年龄的妥协,从柏林的议会大厦到直入云霄的米约大桥,从香港国际机场到北京T3,他用设计征服全球的野心永不停止!诺曼·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因其建筑方面的杰出成就,于1990年被册封为爵士,1997年被女皇列入杰出人士名册,1999年获终身贵族荣誉,并成为泰晤士河岸的领主。福斯特还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主要有“工业建筑皇家设计师”、“杰出设计师学会会员”、皇家工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建筑学院和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等荣誉。1999年,福斯特荣获第21届普利兹建筑大奖。
建筑Archltecture
德国新议会大厦:建筑里的透明政治
德国议会大厦本是始建于1884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它承载着有关德国的灰色记忆与政治纷争。二战以前,它是帝国国会大厦,二战期间,曾被毁为废墟,1970年重建。可以说它是德国20世纪各大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物。两德统一后,才决定将它作为联邦议会大厦。而修缮和改造这座大厦的重任就落在了诺曼·福斯特身上。
从1995年开始,诺曼·福斯特花了四年时间将这里打造成一座低能耗、无污染、能吸纳自然清风阳光的典型环保型建筑。然而,像当年巴黎埃菲尔铁塔一样,改建之后的大厦受到了很大的争议。争议主要来源于大厦顶端的玻璃加钢材的穹项:800多吨的钢材和玻璃构成了40米高的外观形象,延两条螺旋形坡道缓缓而上,灵活的玻璃穹顶不但可以采光还可以使全议会厅空气流通。只是,这里最终被大家接受,1999年9月,德国联邦议会进驻国会大厦。
穹顶内部无数闪亮的玻璃镜片,光彩照人。一条螺旋形的人行道沿着弯曲的园球壁盘旋而上,给人以极强的律动感。在议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人们可以从上面清楚地看到下面大厅里的政治家们讨论国家大事。这体现了一种设计理念是:增加政治的透明度,并且还含有让人民监督国政的象征意义。于是,玻璃圆顶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群众舞台和观景台。议会大厅内议员们在唇枪舌剑,大厅上方民众和各国游客在参观游览。
因为诺曼·福斯特的设计,政治家的政治活动与民众的文化生活就融合在了这一座大厦里。
伦敦市政厅:民主建筑
伦敦市政厅是诺曼·福斯特建筑生涯里一次颠覆平衡理念的尝试,尽管它那么突兀的打破泰晤士河南岸的平静,却撼动不了它在市民心中“伦敦客厅”的地位。
那个仿若蚕蛹的倾斜螺旋状的圆形玻璃建筑与不远处的伦敦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现代与古典、沉默与喧嚣,强烈的视觉对比有着某种触动人心的特质,似乎游历于两个时代。而被众多建筑评论家评价其是具有民主烙印的建筑才值得推敲与赞扬的。它的开放性、通透性、无障碍性以及自由布局、自由立面等特征,似乎隐喻着民主政府、透明办公、公众参与、市民之家等设计立意。只是,诺曼·福斯特认为:作为一座建筑,仅有这些民主的概念与意识是不够的,因此在市政厅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建筑节能及减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不利影响,整个建筑出于环保的考虑向南倾斜三度,以减少太阳对南立面的光照,减低空调能耗;而不是向河边倾斜,加强景观性。这种倾斜设计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使市政厅建筑北侧避免在河边的人行道及广场上投下巨大的阴影,尽可能多的让广场、街道在冬天能洒满阳光。
米约大桥:云上的日子
米约大桥绝对是一件奇迹的作品!
我想,在100年后的某天,即便一个从不关心建筑界的人架车驶上浸入云端的米约大桥时,也会记起“诺曼·福斯特”这个名字。每个来到这座大桥前的人都会为他欢呼,当然也包括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当年他特别参加了米约大桥的竣工仪式。米约大桥真的是一件强悍巧妙到无与伦比的建筑作品。你能想象3.6万吨钢材轻盈的漂浮于云层之上,2.4千米长的身躯迎着山谷里的强风飞翔,270米高的桥面稳如泰山吗?
米约大桥因坐落在法国西南的米约市而得名,它是斜拉索式的长桥,是世界上最高的桥梁,如果算上桥墩上方用于支撑斜拉索的桥塔,它最高的桥墩达到343米,超过埃菲尔铁塔23米。它的建造难度和高度一样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尽管像条长龙,却只用了7个桥墩支撑。诺曼·福斯特将大桥桥面结构设计成三角形,以有效减少风阻。除了计算机模拟试验外,法国气象局专家甚至修建了一个人工山谷进行有关风力模拟户外试验,以使大桥可以抵御时速250公里的大风。此外,在施工中桥墩只要每升高4米,专家就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这使大桥历时3年建成后,建筑垂直误差不超过5毫米……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米约大桥经过了10年的设计准备、历时3年的建造架设、并将拥有超过120年的寿命。
赫斯特大厦:纽约绿色地标
911之后,纽约终于有了新的绿色地标。
诺曼·福斯特在商业建筑领域的成就绝不低于市政建筑,他永远清楚那些顶级城市需要怎样的建筑来刷新地标。即便在摩天大楼浩瀚如海的纽约,你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赫斯特大厦:一座闪着蓝色光芒,有着钻石般坚硬棱角的商业大厦。
赫斯特大厦的建造从建筑外壳延伸到内部的装饰装修都贯穿着绿色的概念,比如无甲醛家具以及100%可回收材料制造的且无化学物质地毯的使用。赫斯特大厦的节能设计是非常有效且精准的。当赫斯特的员工到外面吃午饭时,室内的传感器将感知他们不在办公室,从而自动将灯和电脑关闭;依据外部自然光射入量的大小,内部人造灯的强弱将自动调节。而大厅的冷热调节主要依靠辐射石地板:冬天,埋在地板里的管线将热水从循环系统中泵出,所产生的热量可在地板上可形成一个高达6英尺的舒适空间;在炎热的季节,冷水则被泵出,以吸收阳光照射在地板上产生的热量。
2005年9月,赫斯特大厦获得USGBC的绿色认证金奖,成为纽约的新绿色建筑标志。
(右页图为赫斯特大厦)
T3航站楼:北京城门
当有人坐着地铁去香港国际机场观光的时候,诺曼·福斯特可以骄傲的宣布;机场不再只是一个中转站!他完成了机场功能与定义的延伸,北京T3航站楼的诞生,更让我们见识了这个建筑大师延伸之外的野心:一种震撼和感动心灵的野心。
诺曼·福斯特说:“机场是一个旅行的场所,它必须有助于将航空旅行从一个烦恼的过程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体验。”当他接手T3航站楼的设计时希望直接呈现飞行的真切体验与机场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一点,要让来自全球的人们在落地的一瞬间便知道:这里是中国北京!于是我们看到了现在的T3航站楼:福斯特运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模拟出飞机机翼划过时空气的流动曲线,形成双曲穹拱形屋顶,辅以中国传统色彩来渲染,产生“龙”的意象。来往的旅客被屋顶上华美绚烂的彩霞顶笼罩着,红色三角形网架搭建的屋顶仿佛阳光收集器,光线通过规律排布的三角形天窗投射下来,屋顶弧度又使这些光线层叠交错。天窗朝向东南,冬天可以采光,夏天可以避免夕晒,如片片“龙鳞”。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在这里是清晰可见的,在这个中国通往世界各地的奇异盒子里,有福斯特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那便是对中国历史与地域感觉的回馈。
“我会把一些本土的东西加入到设计里,这不是妥协,更不是模仿,而是潜意识里一种非常具有价值的影响力,所以只要能把握到本土的元素,我们一定会加入设计。”T3航站楼证明了这点,这份人本情怀足以感动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