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苍生赋好诗

2009-11-23 06:20李元洛
文学界·原创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终极关怀散文

李元洛

也许是我移情别恋,散文创作已十有余年,曾经相亲相近的诗坛,已颇为陌生与疏远。杜渐坤,在新诗界似乎并不是一个频繁出镜的名字,至少我读他的大名的机会就不是很多,但是,正如诗史上的优秀之作并非全是出于所谓著名诗人之手,非专业的作者前来客串,偶尔加盟,也能挥洒出令人一读难忘的隽语佳篇。杜渐坤就是如此。在2003年六月出版的重庆新诗学会主办的《银河系》诗刊上,他的组诗《黔北草》就如银河中的星光,照亮了我的双眼,而他的新作组诗《山行随吟》,虽然只有《山路上的孩子》和《午宴》两则短章,却好像两记清钟与警钟,叩响了我的心弦。

一位真正的诗人,如同海上的航船有指引航程的罗盘,好似夜行的旅人头上有指明方向的北斗,池们心中都必然怀有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所必不可缺的人文精神,对观实与人生都有一种“当下关怀”和“终极关怀”。缺乏这种精神与关怀,充其量只是一名文字的写手或匠人而已,等而下之的更是对文学的亵渎与侮弄。当今诗坛表面的热闹实际的冷清,许多诗歌越来越成为诗作者的自恋和小圈子内的自大,所谓“向内转”、“非理性”、“反传统”、“反文化”、“反道德”以及形而下的“下半身写作”等等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使得诗歌面临空前的冷遇和深刻的危机,但不少诗作者尤其是某些窜红当今的诗作者却仍在洋洋自得,而某些难辞其咎的评论者与编辑也仍在沾沾自喜。

“当下关怀”与“终极关怀”,是人文精神中互为羽翼的一双翅膀,“当下关怀”是指诗人要心忧天下,情系苍生,贴近现实,关注眼前的现实人生,而非封闭在象牙塔里顾影自怜,自弹自唱,咀嚼一己的琐屑低下的悲欢,“终极关怀”是指诗人要有哲人的形而上的思考与追问,对于个体与群体、人生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等等重大问题,寄予终极的思索和关注,而非近视患者那样眼界狭窄,目光如豆。《黔北草》的五首作品,大都偏于“终极关怀”,其中尤以写“地球上至今幸存的古生孑遗植物”的《桫锣树》一诗为最,而新作《山行随吟》则偏于“当下关怀”,它远承了诗经中的国风以及历代杰出诗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奠定的歌哭苍生,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近绍了五四以来臧克家等人所张扬的现实主义诗风,远非那些无病呻呤,云里雾里而被广而吹嘘的诗作可比。《山路上的孩子》一诗,写的是作者于山路所邂逅的一个上学的农家子弟。“路上的孩子是你也是我吗/你的童年我的童年/你的衣衫褴褛/我的衣衫褴褛/母亲手缝的书包里/一样装着你我寂寞的心”。诗语有所谓“物我交融”,此诗则是“人我交融”,开篇即令人感动。破败的乡村,校舍在远方山坳,作者所倾诉的是:“朗朗书声里/可有你奢华的梦境/一如我当年的梦境/田野里早起的农民/劳碌的是你的父兄我的父兄/岁月悠悠摔下的汗滴/为什么如此沉重如此苦涩”。我对作者的生平一无所知,只知他主编过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随笔》杂志。但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的,是在诗行中跃动的他情系苍生与悲天悯人之心。《午宴》一诗,是同一主题的变奏,但却有更强烈的批判色彩。作者和他的同行们在贫困的山村,被款以盛宴,“停课特地前来伺候的/山村小学女教师,是无忧的欢乐催开你们的笑靥吗/看斑驳的老屋场外的土墙上/密密挤着的那些眼睛/——贪婪地吮吸着菜香酒香/我的父老乡亲的/眼睛啊”。在两相对照颇具深意的“笑靥”与“眼睛”的特写之后,犹如白居易诗作所常见的“卒章显其志”,全诗的收束犹如警世清心的暮鼓与晨钟:“饕餮饿乡血汗的诗人/问去写悲悯天下的诗章。”当今的社会。虽然一部分人已先“富”起来,但不少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平民百姓仍然生计艰难,此诗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可贵的良知与自省,其中的有疑而问,既是对某些诗人与作家的针砭,何尝不具有更广泛的批判意义?按现代的观念而言,平等与自由,同情与反哺,是社会正义的四大原则,从诗歌的传统意义来说,杜渐坤的诗,正是唐诗人韦应物“身无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和清诗人龚自珍“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的遥远而现代的回声!

从诗的美学规范而言,杜渐坤的《山行随吟》也堪称好诗。他撷取与提炼的是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或片段,不枝不蔓,而内蕴丰富,它们或人我交融、合二为一,或直中有曲,尺水兴波,有相当精巧的构思;它们篇幅精炼而语言省净,其中的“重言”与“复唱”既显感慨之真,亦见感慨之重,加强了一唱三叹的抒情力量,可谓传统诗法的新用,而“饕餮”的竟是“饿乡”的血汗,这却是西方现代诗学所艳称的“矛盾语”,由此可见作者之老树而新花,与时而俱进。

至真之情——读杜渐坤新作

李国文

隔了多少年以后,还能记得小时候读过的一篇散文,那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虽然章句已经模糊,但那有着许多送行人的火车月台,那位已经发福而步履不是很健朗的父亲,那匆匆忙忙跌落了一地桔子的情景细节,仍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了那场面一般,这是因为朱先生笔下所流露出的亲情,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产生了共鸣的缘故。

最近,我读到杜渐坤的《归家》和稍后的《记着老师》,又有了这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因为他在文章里描写父母和教师时的心境,也仿佛是读者的我,曾经历历在目的事情。

渐坤写散文,有年头了,他的散文,在我还未认识他之前,就很欣赏了。因为我读散文,不太喜欢堆砌着许多华丽词藻,看起来蛮漂亮而内容一般的作品,也不喜欢站得很高,俯瞰众生似的指点迷津,充满了教诲的文字。散文的一个“散”字,就天生注定了它就是不受拘束的,自由的,随便的性格。或是花花绿绿,或是正而八经,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作为读者挑选的话,我倒宁愿读渐坤这样很平常心的,很质朴的,很真挚的,很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所感受的散文。

后来,渐坤编了一本叫作《随笔》的刊物,由于我经常给这个刊物写稿,也就跟他熟了。于是发现,文如其人这句话,对别的作家或许不那么吻合,但在渐坤身上,真是人如其文的。他很谦谨,也很敬业,待人朴实,很重感情,是一位可信任的朋友。和他交往中,他自己的话不多,但总微笑着听你讲话。总之,他的人和他的文,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真。

我想,一个作家,只要写出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生命也就有了。

《归家》是他写好了,压在手边两年之后才拿出来的,他本来以为:“以一己一家的悲愁布露于世人,究竟有多大意思?”但这位世界上给了他最多爱的老父,劳累了一生以后,长眠在山林间,那种无可回报的追悔,正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失去亲人的共同感情。《记着老师》里那位老师,怎样把学生融为他生命中一部分的痴情,那碗粥里,所含着的贫穷日子里相依为命的温暖,以及这位老师莫名其妙的不幸,和孩子们无可名状的哀愁,也是所有经历人生之后,对于儿时教育人的师长,那种怀念之情。正因为都是平常人的平常情,所以也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在渐坤的散文中,没有任何造作伪饰之词,情之所系,自然而成。读他,就等于读一个从贫苦生涯走出来的孩子,重新回眸凝视昨日时的依恋,怀旧,难忘,追悔的全部感情。童年的梦,作家的门,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正是这些暗淡的岁月中的亮色,凄冷的生活里的温馨,他的父母,他的老师,他的家乡,他的亲人,乃至他长长人生路途中,所结识相遇的每一个人,给他留下的回忆,成就了他的文思,也是他散文创作中的主调。

于平淡中写出瑰丽,是不容易的。正因为他每一字,都是亲身经历,每一句,都是有感而发,娓娓道来,似小河淌水,浪花也许不大,但清洌澄澈,声韵悦耳,也是一种难得的散文之美。

猜你喜欢
终极关怀散文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