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梵《等待青春消失》简论

2009-11-21 05:29姜广平
山花 2009年21期
关键词:礼物青春爱情

姜广平

我一直认同英美新批评派所说的,文学作品其实是一种有机整体。也因此。文学作品的创造者,其实也俨然有着上帝般的敏锐,他在创造着自己的亚当与夏娃——说及这一点,是因为我们在主题域的探讨时,会涉及到爱情叙事。

作为一种有机整体,《等待青春消失》(以下简称《等待》)这部书,有非常丰富的言说空间与可能。小说作为一种有机整体,我将这一理论作为我的逻辑起点,对《等待》进行一次文本细读。

一、关于本书的主题域

青春无疑是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但我却并不认为这是一本关于青春的或成长的小说。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能被置于题材论的框架下的。这是小说的有机整体论原理所决定的。当然,作家成立的前提又恰恰是对题材甚至是特定的题材的把控。这是一种艺术的悖论。所以,《等待》不能简单地归入底层小说或青春小说。仅以题材归类,会遮蔽掉很多丰富的文学内涵。这本书,从结构上讲,特别是从叙事视角上(小说至少提供了两种视角,一是母亲清月的,一是陈小楠也就是“我”。如果还有第三个视角,就是一种往事视角,是叙事主人公视角,在讲述清月与戴琪的两个女性的婚姻外的爱情风景的)讲,它更是一部复调小说。或者说是一种复合性的小说,它讲述青春与成长。讲述爱情与死亡,讲述底层的(但我以为说是物质的更妥贴)伤与痛。这一来,我们就可以发现,作为一个浑然天成的小说文本,几乎都是多声部的奏鸣曲。虽然作家不可能在每一个视角上平均使用力气,但如果力量的分布不足以使小说文本达到某种平衡,则小说文本的成立与否,显然也是值得商榷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子夜》在第四章双桥镇暴动这方面的写作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等待》主题域的丰富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爱与死,我们自不必说,不管哪位作家都想在这里停留一生的,因为,所有的作家,都有着抵达文学母题的梦想与努力。爱与死的丰富与深刻,在清月、戴琪、武云飞和陈小楠这里,都有了非常生动的展示。爱如死之坚强。小说以死的神秘来诉说爱的无限与永恒,是这部书中最为厚重也最为华彩的片段。随着情节的推进,清月与几种死亡次第相遇:丈夫猝死、傅刚醉死、武云飞因车祸而死,构成了一个神秘的死亡之链,将清月深锁其中而无法走出。因而,如果仅就题材论,《等待》之中的爱与死,显然也是无法归人哪一类题材的,也就是说,如果可以归类,那将是对作品丰富内涵的消解。

这样,我们才能谈及青春与成长。在这样的基础上谈论青春与成长,《等待》的文学光芒才能纤毫毕现。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青春与成长,才和“童年”“生命”等属于文学母题范畴的命题一样,同样有着永恒的文学价值。黄梵的作品,在这里以诗性的笔触,展示了几代人的青春。展示了心灵的成长。

如果细细考究《等待》,我们发现,它多少带有点苏童《城北地带》的影子:写到了骚乱、躁动的青春,也写到了死亡。但在《城北地带》里,以死作为结局的人物太多了。他们的青春还来不及打开,就匆匆地走向生命的终点。与城北地带贫寒颓败的岁月景观和城北地带飘荡多少花样年华极为不同的是,《等待》写到了青春的残酷与寂寞,写到了青春的瞬时性与永恒性,而对青春死亡,黄梵则更多的保持了一种温馨与温情。在《城北地带》中,人们不再为死亡而震惊,而是为那些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和细节所打动。苏童写了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时代和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在作品中,城北地带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那个让人在现实中早已逃离、在回忆中却不断返回的所在。苏童以凭吊匮乏时代的姿态进行写作,而在这里,少年陈晓楠并不暖人、但足够欣慰的成长历程,让人体会到一种向上的温暖。而戴琪与武云飞的青春物语,则以裸雕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友情。死亡与青春具有着联系,然而,如同马林可以在陈小楠父亲的尸体上吮吸体液。青春与死亡,被作家刻意地拉开了距离,从而还原青春以本真状态应有的光彩。

武云飞故事的纵向切入,使书中的“青春”一词更为开阔,内蕴也因此更为丰硕。作品以“等待”一词拉大、加厚了青春的另一种漫长与苦涩、挣扎与躁动,它不仅写出陈小楠这一代人的青春,也展现了清月这一代人的青春:戴琪对身体完美的控制与清月日后对武云飞之死的歪曲描述相呼应,写出了青春之易逝与爱情之难逝,写出了疯子武云飞在青春中的凄美的停留。

关于本书的主题域,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身体。

坦率地说,这是书中关于戴琪的身体的描述,使我产生这样的想法的。

在这里,我想举出一篇作品与这部书进行比较,就是毕飞宇的《家事》。两部作品,所指向的年华与年代大体相当。但毕飞宇的《家事》,其实是写的无法扛起自己的孩子们,却以家事的方式扛起了自己的生活。毕飞宇以一种身体不在场的叙事,完成了对“家事”的描述。(《城北地带》则有着对身体的击打所产生的创痛提示着蛮荒地带青春的存在。)在黄梵的这部书里,身体同样是以等待或者潜伏的姿态进行着陈小楠的爱情叙事的。只是在与蒋双的欢爱里,在治疗性病时,陈小楠才发现了身体。然而,在这里,如果还有爱情,则将会如我后面要讲的,陈小楠此时有一种价值观的恍惚与判断上的迷离。

饶有意味的是,无论是马林与鲁岚还是陈小楠与杨倩或者蒋双,在刚刚涉足爱情之时,其实,他们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欲望,坏小子马林与陈小楠他们,其实纯净无比。所以,我们看到,这时的身体叙事,恰恰是身体缺位的状态。这正好与清月、戴琪这一代的爱情相反。但清月与戴琪这一代人的身体叙事方式,又各有不同,清月出于一种生理的需要,发现了身体的需求,戴琪出于一种审美的需要,体会到了身体的另一种需求。这两种需求,其实无所谓高下与尊卑,但都以在场的情态完成了这一代人对欲望、爱情、友情的最具分寸的把握。具有诗学意味也同样意味深长的地方在于,同样具有审美的需求,武云飞以身体的消失完成了对爱情的把握。而这一点却又只能靠清月杜撰的武云飞庸常的而非迷狂的生活状态,才能让戴琪心有所安。

卡尔维诺曾讲过,每一个青年作家都有一种明确的迫切感,就是要表现他的时代。然而,每一个作家与世界的接触方式,其实又只能是一个面、一条线,甚至一个点。将这一点表现得充分到位,一个作家也就完成了他的文学使命。但主题域的丰富,与此并不相悖,它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个作家对世界的把握的信心。

二、关于这本书与那本书以及书名

这本书,虽然编辑以“中国的《在路上》”来引导读者或市场,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则觉得它更像《麦田里的守望者》。

首先在人物关系的配置上,陈小楠可以与霍尔顿构成对应关系,而陈小楠的第一人称,与霍尔顿的自叙的语气也同样构成了对应关系。

再有,陈小楠的高考失败,可以与霍尔顿被学校开除相对应。霍尔顿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对成人社会的虚伪

和做作的批判(包括霍尔顿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这可以与陈小楠的老师颜玉那种狭隘的偏激与庸俗地对诗歌的理解相比照),也一一可以与陈小楠构成一种对应关系。霍尔顿无力改变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种以“垮掉的一代”身份出现的“反英雄”,并没有彻底地放纵和混乱,而是寻求自己作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身份。又与陈小楠在诗歌中寻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尺度却无力挣脱母亲所织就的无奈的世俗之网、无力摆脱颜玉的精神控制有了某种对应与相似。

至于这本书的书名,内容的涵盖量不可谓不大,但从诗学角度,从对一个小说家的诗人身份的角度,我觉得原题《南方礼物》更其贴切。我刚才虽然以武云飞故事的纵向切入,来诠释“青春”与“等待”的关系,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在原刊上发表时的名字更具有诗学的意义。

这里的南方,显然有形而下的意义,清月的南方之行,即此之谓也。清月的南方之行引出的青春祭献,说到底是给当下青春时代的陈小楠们最好的礼物,也是给清月自己最好的礼物。就像封底所言的“牵引出一段隐秘、久远而浪漫的往日故事,曾经品亮的年华,探照着现实的灰暗和哀伤……”,这完全是一种南方馈赠的方式。南方礼物,既是一种主体,又是一种更为清晰的参照系。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隐藏着的礼物,南方礼物,还可以理解为戴琪与清月两个女人间相互交换的青春那点秘密,因为这是使清月也如释重负般讲出了自己的秘密的“礼物”,也是促使她去看武云飞和收到老头的情书的“礼物”。可以说,礼物,被诗人的黄梵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象;南方,也因此同样具有了温馨、潮湿的暖人的意蕴与想象的纵深感。

这段青春往事的描写,体现出黄梵作品中隐藏的美,关于清月表姐戴琪的那段青春故事,与喜爱雕塑的武云飞旖旎却停在最好分寸的故事,在裸体雕像引起的传言和武云飞的怯懦里,“她就像来自一个逍遥过度的旅行者,脸上完全看不到因传闻而挣扎的表情。她避而不谈自己的处境,神采奕奕说着各种琐事”,这样的细腻描述隐匿在小说的各个角落。这种美好、纯净、不可规避的欲望和爱情,即使日子陈旧了。也依旧闪闪发光,同样可以理解为往日的南方给现在的最美好的馈赠。

因此,如果我们撇开黄梵这里的南方叙事特色,就会发现,《南方礼物》一题,形而上的意义更为丰富。美丽也就在这里,作家并没有以俗世的价值立场与选择否定南方礼物,而南方礼物的真实存在,也没有挤占多元时代的价值立场的存在。作品的意义,有时候,恰恰是以呈现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意义更大。

然而,《等待青春消失》,也同样是一个非常到位的书名。我这里想回到本书的主题域,再作一点赘述:在这本书里,有两种东西,被作家刻意设置成爱情的障碍,一就是青春本身,第二是身体。青春会成为爱情的障碍,身体也会成为爱情的障碍,这可能是作为诗人的黄梵赋予这部作品的诗学内涵。这样看这本书《等待青春消失》的书名,就具有了极大的意义。因为,只有等待,才能将障碍消解,爱情也才能以它名正言顺的内涵,回归一个人的青春,回归一个人的身体。

因而,等待,无论是爱情的等待,还是生命的等待,在这部书里,同样是一种必须穿越的障碍。而等待所期求的,恰恰是以青春消失作为前提与代价。

三、关于问题

这样,我们就能够非常自然地来谈谈小说家或小说的问题。

问题意识,其实是每一个作家都必须具备的。我们生活的世界,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个问题的世界。但问题是,我们必须生存其中,必须与问题相伴。

作家的意义在于呈现问题,当然,也可以解决问题。但在这部书里,最后,以眼泪结束全文,颇似《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让人生发无尽的思考:在这样一个多元的难以选择的时候,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还是去选择去享受和适应这个多姿的社会?如果没有选择,你像陈小楠一样已经拥有了这颗敏感的心灵,却又不得不去适应这个多姿的社会,就只能以一颗硕大的泪珠作为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回答。

霍尔顿尽管看不惯虚伪、庸俗的世道,却只好苦闷、彷徨,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就是主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而陈小楠,经历了青春期的一切:反抗与叛逆,理想与现实,初恋与友情,还有那些脱胎于中国固有的社会现实和家庭关系:母亲出于母爱看起来过分的管制和期待,对于挣脱底层的愿望,而自己却难以在诗歌与学业中得到两全的错位与不平衡,使陈晓楠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锻造:陈晓楠告别了莽撞的少年,拥有超越同龄的成熟,虽然仍然没有挣脱大学生活的迷茫:理想与现实,爱情与背叛,甚至更加强烈的独立性格在他与母亲的冲突中更深刻地展现出来,然而,我们看到的则是在面对生活带来的陈旧日子(就像清月的婚姻向着苍茫的世界徐徐驶去)中,面对纷繁的一切。陈小楠已经开始了与母亲的真正相异的生活。当清月坐船时觉得“与充满传奇色彩的祖先相比,她是真正落了下风。”“最后整个夜晚涨满她脑袋的,都是对自己命运的喁喁祈祷”,而陈小楠则开始了在多元价值中的艰难选择与爬行。

但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欣慰的,因为这可以看成是这一代青春的增殖与增长。

这是黄梵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是陈小楠面对问题的方式。这样,这本书的意义,也就在这里得到完全的呈现。当然,意义极有可能只是小说提示的方向,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沈从文构建的边城,就像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本书的意义,更准确地说,因阅读者不同,便会有很多关于青春的意义、成长的意义、爱与死的诠释……

这本书可供我们探讨的东西还有很多,譬如。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作为诗人的黄梵与作为小说家的黄梵、写作《第11诫》时期的黄梵与写作《等待青春消失》时期的黄梵等,还有,在诗人与小说家角色的互换中,国内颇有几个这方面的佼佼者,那么,黄梵与韩东、刁斗、张执浩、海男等人在小说与诗歌中又分别具有着什么样的不同?此外,如同原题所标示的,南方叙事的诗性追求,也是黄梵想在这本书里实现的一种文学理想。然而限于篇幅,这些问题就留待以后我们慢慢探讨吧。

猜你喜欢
礼物青春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爱的礼物
礼物
青春不打烊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