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芹 朱美芬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还有些大学生不能理解生命的真正涵义。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实施生命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观 生命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他们赋予很高的期望,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小而言之,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祖国的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自杀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约为20/10万,比全国自杀率高出一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和反思。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力图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和措施,希望为开展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研究选取南京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500份,回收500份,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具体分布如下:性别结构,男性278人,占55.6%,女性222人,占44.4%;学历结构,专科生120人,占24%,本科生380人,占76%。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指导语和被调查者的背景信息,如性别、年龄、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是问卷的主体内容,共有30个涉及大学生生命观的选择题,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每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问卷所包含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如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的评价、对自杀的态度、能否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等,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观。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从总体上来说,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生命观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向上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也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在生命的认知方面,20.5%的学生对生命体验是感觉一般,由于对生命的特征和本质缺乏认识,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生命的理解、敬畏和热爱。
2.在自我评价方面,16.3%的学生认为自己总比别人差。数据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容易出现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对待生活缺乏年轻人应有的热情和执着。
3.在人生目标方面,25.2%大学生无明确的人生目标,可以看出,这部分的大学生生活、学习没有目标,一旦遭受挫折和失败,他们很容易自暴自弃,误入歧途。
4.在对待自杀问题的看法方面,14.1%的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是一种勇敢的行为;22.8%的人认为生命是属于自己,人有权选择死亡,这与道德无关;13.3%的人认为可以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15.8%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大学里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17.5%的人觉得自己如果遇到很大的挫折时,说不准会自杀。这些数字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大学生对于自杀表现出了一种或赞成或理解,甚至以前想过,以后或许会做的态度,对自杀问题缺乏冷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是很危险的信号。
5.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方面,从调查来看,大学生目前面临的压力由大至小依次分别是学习80.2%、就业69.5%、经济62.1%、人际关系48.2%、
情感37.1%等,其中绝大部分人认为学习压力最大,可见大学生还是把学习看作是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学习的好坏会影响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
由以上分析可知:其一,目前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二,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去认真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三,高校没有占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存在问题的大学生,学校的道德教育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大学生生命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高校的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只有先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
1.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大学生多年来成长的环境,其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影响十分强大和深远。首先,家庭成员关系可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人也对此作过研究,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严重的会产生变态行为,甚至走上自杀的绝路。其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的渴望水平和教育方式也对他们产生影响。过于严格的要求或过高的期望水平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很多观念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如果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能和孩子加强情感沟通,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品格,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对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系统地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培养的场所,对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然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过分重视知识传授、文化学习,基本忽视学生的其他素质的发展,尤其缺乏引导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甚至对于有关生命的基本常识也缺乏教授。同时,教育过多关注升学、考试、分数等,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他们生活在紧张和恐惧中,导致学生无暇去思考与生命密切相关的问题,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更享受不到生命带给他们的幸福和快乐。由如下“课桌文化”可知,大学生对应试教育的恐慌:“春花秋月何时了,考试知多少?教室昨夜又温功,考试不堪回首课堂中。上次余悸今犹在,只是科目改……”这说明,尽管大学生已经考上了大学,但是他们并没有如释重负,过着自己想象中的生活: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游戏、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享受象牙塔内的圣洁……他们反而认为,大学无非是高中教育的延续罢了,有的大学生甚至觉得上大学比上高中的压力还要大,渴望解脱的他们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面前,不得不使他们再次违心地踏上考研之路,继续艰难辛酸的求学生涯。对不少学生来说,考试是一个魔鬼,它吞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青春、理想和梦,留下的只是一个会死记硬背知识的木乃伊和考试机器。这给学生带来的是厌恶的情绪和恐惧的心理。在他们眼里,考试的失败就是人生的失败,活着就是承受痛苦。
3.社会环境因素
在我国,近年来国内外某些报刊、影视媒体中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对自杀行为的细致描述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青年學生。一些大学生在重视自身生存权利和利益的同时,也将放弃生命视作自身的一种权利,他们认为自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有处理自己生命的权利,表现出生命意识淡薄,缺乏对生命的珍惜和呵护。同时,社会上一些缺乏责任的意识和行为对大学生的观念也产生了冲击,表现出责任意识淡薄的倾向。一些大学生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了今天不管明天,在生活上贪图享受,不珍惜父母家人的劳动果实,没有家庭责任感;在人生目标上,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不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发展,没有社会责任感;在个人感情方面,“不求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没有道义责任。总之,社会环境作为外部环境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氛围,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命观,成为形成某种生命意识的基础。
4.大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从其心理发展水平来说,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影响作用。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是家长眼里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们羡慕和学习的对象,他们习惯了被人重视的感觉,但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里,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竞争,如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受到同学的讽刺和打击、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等,这些都让他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挫折感。抗挫折能力低的人遇到轻微的挫折就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对人生失去信心,有的甚至误入歧途。抗挫折能力高的人,能忍受严重挫折,遭遇打击毫不灰心丧气。在许多大学生看来,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困境、失败总是消极、不受欢迎、令人恐惧、没有价值的,是挫折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痛苦和阻碍。因此,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差异会影响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对前途的信心,从而影响他们健康生命观的建立。另外,大学生处于情绪最丰富、最复杂的时期,对待事物缺乏冷静的思考,富有冲动性,喜怒哀乐常常一触即发,由于其强烈的兴奋心理,缺乏社会经验且控制情绪能力差,极易选择过激的行为,给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冲动性的情绪尤其在群体中往往会变得更激烈。大学生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喜欢模仿,易受暗示,容易受当时情景气氛的感染、鼓动,一旦身边有负面生活事件发生,容易走极端,表现出比单个人时更大胆的举止。大学生自杀时的心理状态往往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可以看出,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因素是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和内在素质形成的条件,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各种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外界条件。大学生个人内在因素一方面受制于外界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外界,制约着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方式。两者相辅相成,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共同发挥作用。
四、实施生命道德教育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原因分析以及近几年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不够尊重和敬畏的,对待生命的行为是草率和轻贱的。对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而作出积极对策与思考。现在最有效的对策之一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所谓“生命道德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教育,它包括如何对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如何符合生命需要两方面内涵。生命道德教育是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基础位置。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主要目的,一是帮助我们的大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做到珍惜生命、关爱生命;二是引导大学生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培养责任意识,陶冶健全人格,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得到生命的真谛。总之,生命道德教育会时刻提醒我们的大学生:生命是神圣而宝贵的,要好好的珍惜和呵护,任何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甚至放弃生命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容许的。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与学校、家庭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分面的合力。
对于大学生所处的高等院校而言,应该转变德育观念,确立生命道德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生命道德教育的教学方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对生命的关怀。德育不仅要关注生命之当下,更应关注生命之未来,高等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更应注重其整体生命质量的提升。高等院校教育的目的不是使学生成为掌握某种技能的“有用的机器”,而是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生命道德教育还要求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应该为孩子营造一种乐观积极、尊重互助的家庭氛围。这会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这种欢乐幸福的体会能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灿烂,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对自我,对他人乃至大自然、全人类赋予生命的、非生命的关爱,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生命道德教育还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我们的政府应该积极的净化文化空间,把握好文化的选择方向,健全文化法规,加强文化管理的力度。我们的社会应为生命道德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如把生命道德教育与倡导健康及心理教育融为一体,纳入社区工作中,营造对学生乃至全社会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利用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等主题宣传,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爱,能体会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深入人心。
总之,生命道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取得满意的成效要多管齐下,除了有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学校教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外,还须大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努力提高本身的道德素质、生命意识、心理素质、责任意识等,任何一方面的闪失都会影响生命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都会影响大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的形成。
參考文献:
[1]刘易国.大学“课桌文化”研究[J].青年研究,1994,(3):37-38.
[2]章文丽.实施生命道德教育 提高德育实效性[J].史教资料,2005,(4):87-88.
[3]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8.
[4]梅春英.高等院校生命道德教育探讨.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