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甲佳
今年7月,我从一个研修班毕业,按照惯例做毕业纪念册,我的思绪开始与高中毕业的时候匹配了。然而最后还是有丝丝遗憾,学校发过来的是一个叫做电子书的电子文件,翻看起来甚至也有哗哗的书页声音。20年前高中毕业的时候,同学们是互赠照片,把照片黏贴在纪念册一页的一角,然后会有很大的地方请同学写毕业留言,现在翻看起来,亦如陈酿,回味无穷。这次的纪念册我想最少也是打印出的文本,装帧或许有一些美,之前每个人都按照格式写了自己的话。
这个纪念册也可以看做是数字出版吧,载体自然是比特。前几年很喜欢翻看一些网络电子杂志,用图文并茂来形容还真的不足以表达,里面小软件、视频、声频、FALSH、图片和优雅的文字,确实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然而现在没有几份是保存下来的。
数字出版,就图书、报刊行业本身来说,确实应该存在着看上去有一些悖论的存在,但是我相信,这就会是当年大家担心的电视的普及会不会带来电影的衰落一样,结果是迎来了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借助DVD载体和互联网焕发出别样的青春。传统的出版业会不会也能如此?大家其实在整体上不够乐观。一个鲜亮的声音说,数字出版首先是出版行业的信息化,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出版周期,可以超常规地驱动市场进行预热,最后回收价值。如果通过纸介质的来进行,通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报刊在这个群体也一样,一些传媒集团这几年来一直在平媒和网媒之间徘徊,局限于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只有两边都耗着。事实上,一些媒体完全具有完全数字化经营的条件,也就是只出电子级的产品,不出原子级的产品,也就是纸介质的杂志。尤其是一些半月刊的、月刊的信息化行业杂志,完全具备这个条件,一方面以社区经营的方式凝聚小众群体,另一方面,还是按照周期发送电子形式的杂志,不过也提供预约的“打印出版”服务,满足部分读者的需要。由于互联网存储的便捷,这个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自然当前也有很多的尝试,但是如前面所说,很少见那样彻底的媒体是这样操作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收费方式的创新突破不够。
当然,我们所关心你的数字出版远远不指这些,伴随着互联网渗透与影响甚至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形形色色的数字出版也挑战着我们许多曾经确认无疑的认知。比如,一个博客网站算不算是一种不定期的出版?手机报算不算报纸?个人言论的边界在电子时代变得那么容易被突破,是好事还是坏事,等等。这些都一下子难以作出清晰的回答,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那就是互联网在事实上开始成为我们工作与生活的一个控制力量。
最大可能,“出版”会成为一个用于考古的词,未来或许不需要实物意义上的“版”了!数字出版有关的学术探讨和法律规范远远不及它事实上的挺进,在数字出版的环境方面我们或许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它看上去是一种替代,其实是一种颠覆,这个颠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图景,实在难以描述。我们或已得其恩泽而不会谢恩。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在《少年闰土》里面的文字记忆犹新,我们能体验到的关于出版的感受,未来或许更多的是基于A4纸张样式的版面,需要在鼠标拖拽的动作中,完成传统的阅读动作,视觉或是很丰满,或者专门有人帮你念书,只管听就是了。A4会格式化我们吗?A4的世界是“四角的天空”还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
引用的“四角的天空”这些文字,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搜索引擎,是不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