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真

2009-11-19 09:16王永亮
声屏世界 2009年9期
关键词:求真真话激情

王永亮

“真”是诚之精髓。大真无言,大真为美。古人治史,讲究“良史要以实录直书为贵”,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出”。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之一。“齐太史”“董狐”等也被孔子赞为“古之良史”。这种“良史精神”对今天的传媒人来说不无具有深入反省和践行的现实意义。

当SARS逞凶肆虐神州之时,真相何在?当陈良宇、郑筱萸、邱晓华、杜世成之流违法乱纪之时,真相何在?当山西黑砖窑奴工血泪纷飞之时,真相何在?真相中有着社会病态的全部DNA,真相关系每个人的生命权利,关系社会的集体福祉,对真相的拷问和追索理所当然地高于一切,高于所有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高于所有的官场潜规则。没有真相,公正就是一种奢侈品,而没有公正,则一切失去了意义。惨重的教训证明,公民监督的紫丁香凋谢,官员作恶的罂粟花就必然盛开。这也引人深思:如何才能达到“良史精神”的标准?说到底,是做人的问题,做人就要坚持真理——放大弱者的声音,传播智者的声音;坚信有秉承社会良知、展示思想力量的天职;让世界增一份理性,多一声正气,能对人有所启发。一句话:写真事,说真话,讲真理;传民情,达民意,呼民声。

提倡史学家的求真精神,就要做到新闻真实。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传媒有与生俱来的使命,要及时准确地为受众证实和核查那些芜杂的信息。记者首要的品格就是要有正义感,能够代表社会的良知与百姓的心声。这样的记者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o正义在身,不管你官居几品也没他大,休想以权势压住他的声音。这种强大首先来自于记者的信仰,而“真”应该成为所有记者的第一信仰,它超越种族、国体、政体、主义,乃至于时代。《文汇报》首席记者周玉明是有信仰的,她的激情和正义感都源于她那简单而平实的信仰。八年前她写过一篇“记者手记”,题目就是《我信仰真》。文中总结了自己从事33年新闻工作的体验,认为新闻职业的神圣信仰就是“真”。她“立誓做个说真话的、说老百姓心里话的记者”,“我相信说真话永远有知音”。她认为:“激情只有用在说真话上才是没有白用。”而且她从不吝啬激情,因为她相信“激情如力气,越用越会长”。

提倡史学家的求真精神。就要做到言论客观。邹韬奋这样说:“我们以为无论做人做事,宜动些脑子,加些思考,不苟同,不盲从,有自动的精神,有创作的心愿,总能有所树立,个人和社会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意识形态、法律体系、社会规范日趋和畅的环境下,传媒应当在言论立场上追求客观的原则,去魅、去偏见、去谎言,透过表层看到内里,使受众对许多事物不再感觉陌生,以及因陌生而神圣化、妖魔化。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因此要“一无所求,二无所惧,自立于天地之间。”无所求,就是不求谁给一顶乌纱帽;无所惧,就是行为检点一些,不怕别人抓辫子。有了这两点,才能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提倡吏学家的求真精神。就要徽到效果平衡。早在230年前,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今天,传媒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加速转型期,如何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由此衍生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武汉晚报》“胡俊视点”对记者提出的要求是:必须有质疑的精神,有平衡的意识,有高超的现场调查能力,要让沉默者说话。为无言者立言。该栏目主持人胡俊有感而发:“起初,我们的口号是‘不一样的新闻视点,关注的是南湖花园隧道让十万人绕道走这样单个事件批评报道。后来,我们提出‘注重理性和建设性,聚焦于四座收费桥困住黄陂县城这样的热点反思文章。最后,我们追求‘做有影响力的新闻,推出了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这样立体轰炸性的系列报道,希望新闻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有所得,有所思。”

猜你喜欢
求真真话激情
张锦绣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激情从未止步
真话都可以写吗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
消磨不了他胸中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