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视阈中的邓小平农业思想

2009-11-19 09:16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邓小平

李 鹏

【摘 要】 邓小平农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战略性、规律性、时代性。在新形势下,农业的基础地位要长期坚持,决不能动摇;要稳定农业基本政策,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 邓小平;农业思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三农”问题,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提出了许多有关农业问题的著名论断。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邓小平一以贯之的农业思想对当前及以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我国更好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基本内容

1、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关于农业的地位

邓小平把农业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1943年,他谈到:“经验告诉我们: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他还多次讲到“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这一系列重要论断来源于邓小平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充分认识和深刻思考。邓小平还明确指出:“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即是说,农业不发展,其他无从谈起。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农业发展良好,国家就长治久安。邓小平强调:“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的这一稳定是不行的”,并多次提醒我们,“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关于农业发展的动力

既然农业地位如此重要,如何才能更好的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呢?邓小平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解决农业问题的“牛鼻子”,即政策和科学。早在1982年8月,邓小平就谈到,“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反复强调,“农业要有一系列政策,要有具体措施”。邓小平同样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邓小平认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

3、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关于农业发展的主体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民积极性的调动,他认为:“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还把调动积极性和民主联系起来,提到了政治的高度,“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邓小平认为农民积极性的调动要靠政策,既然是政策,就绝不能朝令夕改,就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邓小平对于改革开放后我们制定的一系列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政策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在农村实行的搞活经济和开放的政策,给了农民自主权,调动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积极性,迅速改变了农村基层的面貌。邓小平关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思想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主体,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

4、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关于农业发展的方向

1990年3月,邓小平在谈到农业问题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这就是邓小平农业“两个飞跃”的战略思想。两个飞跃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在农村的不同表现形式。“两个飞跃”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包含着对目前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责任制的充分肯定和将来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及集体经济发展的科学预测,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基本特征

1、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邓小平是跳出农业问题看农业问题,这就第一次把农业问题提到战略的高度,极具战略眼光。没有农业的根本地位的巩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都转不过来”。邓小平指出:“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邓小平关于发展农业要有全局观念的思想,纠正了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单一农业的观念,确立了农业全面发展以及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大农业思想。其中“两个飞跃”思想,是依据我国农业的现实国情为农业发展设计的两个阶段,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大方向。这要求在发展农业时,决不能超越阶段,在制定政策时,要着眼长远,决不能只顾眼前。

2、具有深刻鲜明的规律性

邓小平认为,总结历史经验,最深刻的一条教训就是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没有做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符合。邓小平指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邓小平不仅关注生产关系的调整对农业的促进作用,而且更重视在生产力方面促进农业的发展,即他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的思想。这充分说明,邓小平解决农业问题的思想紧紧抓住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邓小平曾指出:“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适宜发展什么就不要去硬搞”。因地制宜,就是中国特色,既区别历史上的中国,又不同于外国,而是真正走自己的路,这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规律。

3、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邓小平农业思想适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邓小平农业思想虽然是在上个世纪提出来的,但他关于农业思想的许多论断至今仍然有不可估量的时代价值。农业是基础产业、第一产业,农业是基础地位,是千秋万代必须长期坚持、巩固下去的。同时,关于农业的发展策略、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依靠主体以及发展阶段等,邓小平都做了科学的论述,既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当代视阈中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启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深化对邓小平农业思想的认识,并运用这个发展农业的根本指针和思想武器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农业基础地位要长期坚持,决不能动摇。新形势下,我们仍然面临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农业依然是我国改革开放、稳定大局的最重要的支撑点。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指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就抓住了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也就抓住了解决农业问题的要害,必须长期坚持,决不能动摇。

2、稳定基本政策,发挥主体性作用,对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力度必须加大。邓小平关于发展农业思想始终是我们搞好农业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农民的意愿,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发展农业,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做到发展依靠农民,发展为了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继续发挥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农业问题。

3、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邓小平的农业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个过程,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巩固第一个飞跃的成果,为第二个飞跃的转变,即发展集体经济做准备,千万不可超越阶段。新的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践充分证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李鹏(1986-)男,辽宁沈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邓小平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