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英
习题课作为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而且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中,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工作很认真,课讲得也不错,可就是习题教学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得法,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成绩上不去。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搞好习题教学,是目前教学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精选习题,抓“效率”
多数教师教学时,往往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上,该让学生练哪些题、什么时间练、练到什么程度,根本不考虑或考虑的比较少。结果是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理解与运用脱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习题。教师所选例题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则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
电功率计算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重点,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
若把“220V40W”的灯泡接到110V的电路中,该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解答。该环节主要目的是由“额定功率”转求“实际功率”,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再出示两个问题:1、若把“220V40W”和一个“220V25W”的灯泡并联在电路中,哪个亮些?2,若把“220V40W"和一个“220V25W”的灯泡串联在电路中,哪个亮些?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回答上来,可是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就很难回答了。这时就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先让学生感性认识40W的灯泡不是任何情况下都比25W的亮,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求解。该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含义,学会两个公式P=F2R和P=U2/R的灵活运用。
二、对症下药,抓“突破”
教学中,题海战术一直是被人贬斥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往往有些教师让学生练了很多题,却不见丝毫成效。而笔者认为,搞“专题的题海”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每一单元的重点题型,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如学生在学习电学时,对于“由于开关的断开与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的移动导致电路发生变化”的一类所谓的“动态电路题”感觉比较头疼,而这部分又是学习重点,那么笔者就对近三年中考试卷有关“动态电路”的所有题目先做一遍,然后按考点精选分类,最后由易到难编制出学生用习题。从搜集习题到做题、选题、编制题目,用时不少,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大部分学生通过这份专题训练,由简单人手,循序渐进掌握了有关“动态电路”问题的一般解题策略,普遍感觉不好做的“动态电路”问题不再令人一筹莫展,而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趁热打铁,抓“强化”
在阶段教学后,精心设计,组织习题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有一定的问题解决的自主思维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逐步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好多老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这个重要的环节。结果出现“夹生饭”现象,这样的结局是最不好收拾的。
如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时,好多学生对加上电压表的电路图的识别很头疼,那么这时就不要急着往下赶进度,讲完电压表的使用后就跟上两节专题训练课,保证让学生练熟练会为止。学完欧姆定律以后,学生对一些动态电路题和一些判断电路故障的题感到棘手,这时不要急于学习电功率,上几节专题训练课,这样做,比全部学完以后再复习效果要好很多。
四、以生为本,育“能力”
习题课教学知识密度大、题型多,学生很容易疲劳,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甚至丧失学习积极性。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笔者的经验,可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通过“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策略,做到人人参与,全员发动。教师则对学生习题中出现的范例和错例应及时整理,并反馈给学生。如解题中的简捷思路、方法和技巧,笔答题的逻辑严密条理清楚等,通过教师讲评,介绍给其他学生。有利于推广交流,启迪思维,使学生熟悉到解任何题目,把握必要的知识是基础,间接新奇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不容忽视,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通过对错例的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理解为什么会出错,从而对症下药。对错误严重的,还可以进行面批、面改,给予个别辅导,便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