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圣 马允村
经过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生中有70%左右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写作文是一件令大部分同学头疼的事。
当前的作文教学过分压抑学生个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所以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虚假编造、程式化等现象。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要从选材、写作、修改等方面指导学生,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提倡并尊重学生个性的认知和表达,挖掘他们的智慧及潜能。
一、选材求真是学生写出个性作文的基石与灵魂
选材求真,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写真实的话、记真实的事、做真实的人。只有真实的人,才有真实的个性,才会写出真实有个性的作文。可以说,真实是个性和创造的基础。
(一)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捕捉自己心理的瞬息变化,把握自己喜怒哀乐的情绪,写成作文就能真实感人,独具个性。在《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的课上,教师分析了写作要求以后,布置学生说说自己选的材料,许多学生想了半天后讲了诸如拾钱包、帮人扫地等事情。教师抓住时机问学生:“想了半天才想起来的事,能算是难忘的事吗?”学生明白了,只有留下很深的印象,马上能清晰记起来的事情。才能算是难忘的事。此时。教师因势利导,拿出自己的作文读给大家听。读完后,教室里异常安静,大概同学们都在思索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这次作文,同学们的选材几乎没有雷同的,虽然作文有很多不是那么感人,但都写出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有愧疚,有歉意,有自豪,有激动……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二)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作文的源泉。鼓励学生反映生活本色,因为只有反映生活本色的选材才是富有个性的选材。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喜爱的小动物的说话、写话的练习时,课前允许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从家里带到学校。那天的语文课真热闹,教室里成了动物园。有这么多的“新朋友”助兴,小学生的观察兴趣特别浓,观察也特别仔细。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力。一个人的知识90%来源于观察,观察又是感知、储存、内化信息的关键渠道,是“说”和“写”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情、观察到的东西,作文中就会流露出真情实感,没有假话、空话。
二、写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联想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二是要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如果感情激发力强,记忆表象又丰富多样,学生的想像力必然强。比如把“红色”想象成“火”,把“白云”想象成“棉花”,把“火车”想象成“长蛇”。
在此应注意,想象作文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生活现实,是孩子们心中的真实想法,因而不能把它错误地理解为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是“假、大、空”的东西。
三、采用多种形式、方法批改学生的习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习作批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尊重学生意愿,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讲求实效。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传统的习作批语,呆板、教条,指导效果甚微。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在批语上下功夫,变传统的批改形式为赞扬式的作文批语,像“真让我感动,再努力!”“如果……写,就更好了!”等语言,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获得成就感,享受习作劳动后的快乐,大大提高他们的习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做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教师可以把每个学生的作文较详细地批改一次,使学生从教师的批改中学到一些起码的批改常识;接着把作文发给学生进行修改。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作文教学上。
四、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正确的思想性引导
某地初一学生作文统考,题目为《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这些学生是说了心里话,对这样的“心里话”,能不注意正确引导吗?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思想价值取向问题,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这关系着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作文应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其中包含着青少年对自然的挚爱,对人生的希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周围世界的审美。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爱自然、爱人类,体会到自然、人类的可爱之处在于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追求,也只有这样,中小学生作文才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个性的充分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