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贤淑 徐 猛
一
时下,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举国上下、华夏神州好像一夜之间都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孰不知“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所谓改观大有市场。难道说素质教育就应该这样?
君不闻。新的“读书无用论”正悄然兴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君不见。学生的书包是越背越沉。学习的负担是越来越重,天天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毫无快乐可言。为了自己的所谓“梦想”,痛苦地挣扎在“三点一线”上,“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真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怪不得有人就这样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试想,这样的教育造就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又是什么样的精英呢?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就曾经呼吁,要铸造教育的精品。这不能不说是对教育的一种期望,也是对社会的负责,更是国家、民族的幸事。
二
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终生幸福,这应该才是教育的真谛。也不知从何时起,加班加点成了教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仿佛学生考进大学。教育也就圆满了。孰不知,学生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冲击“象牙塔”的同时,也失去了他一生最美好的东西———那就是青春的快乐。或许,有的人终生都不再快乐。试想,人生都不快乐了,再高的学历。再出名的大学又值几何?当年的比尔·盖茨为何从哈佛退学而进军电脑行业,他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素质教育的本义应该是给学生减负,从而不断提升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的合格建设者,为他们一生的幸福与快乐奠定坚实的根基。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兴旺。民族才能振兴,社会才能进步,个人才会幸福。也就是说教育要回归,还它本来的面目,否则,教育真的要出现危机。到那时,教育所犯下的错误就不仅仅是造就了多少“书呆子”,而是贻误了一代人的成长与成才。延误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阻挡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到今天,笔者才真正明白哈佛大学为什么把能提出问题的学生看作最优秀的学生,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世界一流名校为何培养出了这么多的优秀人才。
三
素质教育才刚剐起步,许多要解决的问题还需加以时日,特别是机制的问题操作起来可能会更复杂一些。但理念的问题必须尽快转变。这是最为关键的。须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往往决定着行动的方向,预示着成功的因子。在中国,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放学回来。当父母的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了多少分?考好了高兴得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满足孩子的要求;考砸了那就是一场激烈的家庭暴力,轻则是男女“单打”,重则是“男女混合双打”。而在同样地处东方的日本,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则是你今天向老师“问”了几个问题?这足以说明教育理念的反差,也给我们敲响了转变教育理念的警钟。
再看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我们就更加望尘莫及:英国中小学早晨9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美国小学2年级就写论文,其水平相当于我国高中2年级的学生。
教育不是神话,但能够创造神话;教育不是奇迹,但能够创造奇迹;教育不是梦想,可是能够孵化梦想;教育不是万能的主宰,可是能够主宰未来社会的命运。只有上下齐心、互相协调、精诚团结、创新进取,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素质教育才会迎来又一个鲜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