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的教师仍大有人在。结果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
2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
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以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前应该充分备课,注意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3变死记硬背为理解记忆
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掌握知识的方法不是仅靠死记硬背的。与仅是强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相比,远不如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找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更为有效。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就是系统的,可以保证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作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理念的创新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一些方法运用。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普遍为大家所接受,学生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寓情于教,促进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寓情于教,师生互动,首先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去了解学生希望学习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并十分注意对学生“投其所好”,使讲授的东西能被学生主动吸收和掌握,避免师生之间关系的僵化和教与学之间的脱节。其次是注意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对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同时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胸怀共产主义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是要十分注意调节课堂气氛,避免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过分死板和严肃,达到师生互动。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
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历史事实。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历史问题。
比如在讲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时。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对明末农民起义等事实进行一种假设思考,例如设问:“如果李自成起义军能在攻入北京后迅速扫清明朝的残余势力,那么起义的结局如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思考,发表各自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现实,比较借鉴
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在讲授“文化大革命”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将其与我党在延安进行的整风运动以及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斗争等史实作比较,同时也将“文化大革命”与1989年的政治风波和90年代党内的“三讲”作比较。通过这样一些比较,就可以为今天的各项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的材料,同时也使学生能将历史知识与政治性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高。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