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芳 刘 慧
新课程改革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其最核心的理念是学生在差异中发展。认识学生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无疑是当前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在差异的客观前提下有所生成才是根本的价值所在。差异生成是指音乐教学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能在教学中经历知情意行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有相对于自己的进步与提高。这是美的关照,也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性探讨。
一、美的差异性存在:音乐教学差异中生成的理性思考
(一)美的多义性与人的差异的客观存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的本身具备多义性,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随着不同人的理解而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心态之下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也是不同的。以美学探究为基础的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备同样的价值观,学生理解的多义性、丰富性和稳定性是正常的。当学生共同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学习体验、不同的理解方式,在形成教学目标时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音乐教学的差异性。
承认音乐教学的差异不等于音乐教学的培养目标呈现放射状、没有约束。相反,音乐学科艺术性与人文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向着既定的宏观目标努力,实现自身在音乐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过程、方法的生成,使每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受益于每一节音乐课,即在差异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美的感受性质本质与关注人本身
教育的根本在于发展人,应立足与促进人的主动学习与主动发展,人的发展最基本的方式是个体的人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面对作为集体形式而参与到教学中来的学生,必须关注他们每个人的学习实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学过程而发生状态的变化,即有所生成。应当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实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何况处于生长期,还有些不谐世事的中小学生。
探讨音乐课堂教学的差异生成必须要对差异进行理性的思辨,应当明确的是:差异不等于个性,差异不等于差距。相对而言,后一种观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至于“差异”与“个性”的概念,在许多文章和著作中都曾有不同程度的混淆。“个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强调后天形成的具有特殊性的表现,一切个性都是相对的。而“差异”就是指“差别、不相同”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虽然随时存在:缩小或变化,但它在某一领域是绝对的。认识到差异的这一特性,我们才能说,音乐教学中实现学生在差异中的生成是可行的,差异无法避免,差异并不可怕,因此,应当承认并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为每一个学生实现自身基础之上的生成与发展提供条件。
二、走向音乐课堂实践:音乐教学差异生成的问题应答
(一)有没有适合一切学生的教学方法?
有!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适合优秀学生的提高,而且也适合其他程度学生的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前提,关于教学模式、方法、策略等实际问题的研究便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不加判断地否定教学方法或模式的普遍性,盲目激进地提出“用100种方法教100个学生”是很可怕的,尊重和照顾差异并不等于对每个学生的教学都有差异。同样的方法或要求可以施加于所有学生,虽然达到的目标不统一,但相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会在教学中受到影响,只要教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性,那么,它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效的。
音乐教学应当是个体化的,但自17和18世纪班级授课制实施以来,集体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强调集体教学虽然是有违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教学选择,然而,理想化的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却面临许多困难。特别是在中小学班额居高不下的现实情况下,以集体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整体提升,然后辅之以因材施教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差异下的发展是必要选择。
(二)要不要清晰判断每个学生的音乐差异?
不需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学生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先前知识的差异、志向水平的差异(即学习动机的差异)、智力的差异、能力倾向(素质)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和男女的学习差异等。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既有上述普遍性差异,又具有音乐学科的特点,如阅读理解的差异、观察体验的差异、音乐表达的差异等,教师研究学生,把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如不应当将学生之间的差异概念化,试图清晰解释每个学生的特点。学生的素质是综合的,如果以一概全,强化了对其显性特征的认识,忽略学生潜在的素质优势或缺陷,必然导致教学行为违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时,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不断展示自身不同侧面的才华时,进行有效的疏导,使学生向自己最具特色的领域发展,并带动弱势领域的有效生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面对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尊重差异,适应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最佳生态空间才是有效选择。
三、美的体验:音乐教学差异生成的着力点
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发展,并且重视差异生成原则,并实施差异生成性的教学并不是使学生参差不齐,音乐水平始终高低不一,而是特色鲜明,使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都得到自身最有效的发展。从实践中看,应当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差异
如果教师居高临下主观判断或者无视学生的差异,并以这种认识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将无法触及到学生的真实发展领域,许多努力也是徒劳无益的。因此,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差异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另一种诠释,这也是实现差异生成的必然之路,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观察、倾听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探求他们的发展需要。学生永远是一粒等待萌发的种子,虽然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下才能生长。
(二)组织真实的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被认为是差异教学的理想选择,在分组的原则问题上,较普遍的认识是强弱之间的搭配,即异质分组,要求在一个小组学习程度优秀的、中等的、较差的要兼顾,以此实现在讨论或其他合作式中的有效带动,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特别是对于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因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与优秀学生一组时,他们无形中受到榜样压力,在发言、评判等过程中均有一点儿自卑、观望的心理,从而产生退缩,参与度不足,潜能也就无法得到开发,使小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一旦这种压力消除,他们的内在动机被调动起来。同样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
(三)实施生成性的个别教学
在差异中生成的理论追求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我生成,都能够得到相对于个体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在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内达到较高的水平。建立在“差异不等
于差距”及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差异生成性,其思维空间与实施空间极为广阔。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音乐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的基点在于个别教学,个别教学的理论支持便是因材施教。即使班内的学生很多,仍然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接受个别教学的契机,当然,这一个别教学并不是逐个地、排列式地去教,而应当是在共性基础上尊重个性并引导个性的发展。首先是帮助学生分层达标,并随时超越目标。分层达标并不仅仅指达标的先后,而是在不同层面的达标。其次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将自己的认识随时向教师、同学表达。第三是要关心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从而促进个别教学的实施。第四是及时反馈、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并有所应对。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音乐课堂上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而不仅仅是个别教学,一味的个别教学是不能有效解决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问题的。
(四)音乐美学差异性的实践策略
美的体验来自于时间活动的组织,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实践策略的研究:(1)趣味性。事实上。趣味性强的音乐教学更能让学生喜欢,更能吸引学生,这样就为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了条件。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常常来自于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及音乐本身所包含的趣味性的成分。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审美体验便成了现实,他们更容易投入、更容易接受教师或同学给予的外在影响。(2)情感性。审美本身就带有情感的成分,既然要实现学生的审美体验,离开情感的激发是无法将学生的生命纳入到教学全过程之中来的。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多种方式,但以情感作为学生审美体验的基础是毋庸置疑的,音乐的情感性特征使这一策略有了现实的基础。(3)顿悟性。音乐常常带给人惊鸿一瞥的震撼性,这是一种引人惊羡的情感经历,或许是偶然之间,但却能够带来长久的回味。音乐教学要具有跌宕起伏的韵律,要真实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样,形成学生的学习顿悟,增进对音乐教学的深刻性,这一过程是学生审美体验的较高层次,要让学生体验到音乐,崇敬音乐。(4)独特性。艺术的个性不容忽视,音乐教学的独特性也可以称作个性化。既然让学生去亲历、去体验。那么就应当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性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才是具有创新价值的。
让学生有独特性的生命体验,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应该有这样几点:(1)营造宽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2)创设与音乐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探究、体验情境。(3)承认并尊重学生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挥、自由展示。(4)多肯定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即使有错误、有偏差,也要给予发展性的疏导。(5)注重审美体验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过程,而作为音乐教学核心因素的“情感也与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体验、如何投入学习过程,这是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的。
正由于音乐情感与审美心理的密切关系,学生的生命体验便具备了审美性的特征,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学,则突出强调审美价值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