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艳波 李俊峰
在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的导入既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也是引发诸多争议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推行和运用公允价值已成为大势所趋,引入公允价值体现我国会计正在与国际会计接轨。
投资者在对某企业进行投资决策时,关注的不仅仅是公司的现时价值,更多关注公司未来发展机会,而未来发展机会的现值恰恰反映在股价上。对可以取得公允价值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在未引入公允价值之前,历史成本是一个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只提供过去交易的信息,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的变化,投资者需要根据企业现状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投资决策。按决策相关的原则,决策是面向未来针对未发生的业务而言的,很显然历史成本不符合这一要求。而公允价值考虑了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资产的公允价值等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现值,权益的市场价值(即股票总价值)直接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为资产公允价值总和与负债公允价值和的差额。公允价值是未来信息的现实反映,能够及时反映市场环境的变化,给投资者提供的信息更具有相关性,更能满足对决策有用的要求。
一、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的必要性
1.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它要求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真实的可靠的,更重要的是有用的、相关的信息,就必然要求相应改革受托责任观下所形成的传统会计程序和方法,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客观现实和国际会计协调的大趋势。努力使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靠近,是对中国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和融入国际经济生活这一现实的基本认同。
3.公允价值的运用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动在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财务报表中根本无法反映出来,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确认和计量。
二、应用公允价值的有利影响
1.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将传统会计实务中的会计收益观转变为经济收益观,扩展了传统会计利润的内涵。会计收益观认为,每一项收入、费用、成本、利得和损失只有在实际发生时才予以确认入账。资产或负债价值发生变动,由于无实际的交易行为,因而不入账。经济收益观是用企业实际财富的增加来表示收益。实际财富是指一个会计主体在期末保持了期初同等财富的前提下消费或消耗的数额。按照经济收益观,要调整币值变动对市场价值的影响。因此,在传统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了资产或负债持有利得和损失,并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2.公允价值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将不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进行,而公允价值计量,尤其是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从而有效地维护实物生产能力,更好地保全资本。
3.公允价值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是目前会计理论与实务界争论最大的观点之一。历史成本计量不符合会计配比原则的要求,混淆了经营收入与资本利得。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了配比原则的要求,不仅能对会计要素进行初始确认,还能进行后续确认。通过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同时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符合经济收益观,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4.公允价值的引入进一步引发利润在各项契约中的作用变化。企业在确定公司的偿债能力时,不宜完全依赖利润总额,以可持续的利润率作为判断标准更合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评价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时,基于公允价值的资产信息将大大帮助其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公允价值既符合相关性、配比性、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准则要求,也能合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应用公允价值的不利影响
1.公允价值的取得不具有及时性。现实情况下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而且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市场不完善使现值的确定具有一定难度。不及时的公允价值很难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
2.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我国目前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相对落后,市场交易不活跃,金融工具的使用不普遍,在不完善的市场中取得公允价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我国目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高于带来的收益。
3.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投资人和企业对资产或负债的风险与收益相关的信息掌握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如果企业滥用公允价值,伪造会计信息,不仅直接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也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协调运行。
四、相关的解决办法及建议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的计量方式,在我国应用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其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项。
1.尽力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尽管目前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受到了各个方面的质疑,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经验,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更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的国情,作了审慎的改进,规定了公允价值可靠计量的几个标准:(1)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2)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3)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而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只有前两个标准,而没有第三项估值技术的应用,就是因为考虑到估值技术可能含有较大的水分对确定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不利才去掉的。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基于稳健性原则,对不同的交易、不同的会计要素应采用适合的会计计量属性,避免人为操纵的影响。
2.公允价值的应用较为谨慎,不会导致滥用。考虑到我国目前市场发展不成熟的现状,新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总体上说,新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较为谨慎,不会导致滥用。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的运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有关具体准则中,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都有明确规定的限制条件。
3.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相关的市场环境。作为资产评估的方式之一,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的关系可见一斑。在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离不开评估技术。只有评估业务规范,评估质量提高,评估人员素质高,才能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没有资产评估技术的支持,公允价值计量可能难以实施。因此要大力发展资产评估行业,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如健全且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等。建立健全活跃的市场机制,完善市场条件,加大市场监控力度,不断提高监测、调控水平,及时发布市场监测信息,改造和提升流通市场,保证公允价值获取的途径。基准要降低计量成本,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并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此外,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规范资产评估队伍和流程。
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从公允价值的国际应用来看,公允价值的广泛采用是不可回避的,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价值计量主要属性的趋势。但由于进行公允价计量较为复杂,涉及许多经济环节,执行难度较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普及过程只能是渐进性的,因此目前我们仍应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由历史成本计量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过渡。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会计人员素质的增加,合理监督机制的建立,公允价值必将成为会计计量的主流。□
(编辑/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