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死去的富人
在一个犹太小镇上,一个荒淫的富人死了,全镇的人都为他哀悼。当他的棺材被放进坟墓时,四处都是哭泣、哀叹声。据镇上最老的居民回忆,就连教士和圣人死去时,人们也没有如此悲哀。
第二天,镇上的另一个富人也死了。正好与前一个富人相反,这个富人节俭禁欲,只吃干面包和萝卜。他对宗教很虔诚,成天在豪华的研究室内学习法典。可是,他死后,除了他的家人外,没有人为他哀悼,葬礼冷冷清清。
一个陌生人对此迷惑不解,问道:“这个镇上的人为什么尊敬一个荒淫的人,而忽视一个圣人?”
镇上的居民回答说:“昨天下葬的那个富人虽然是个色鬼和酒鬼,但却是镇上最大的施恩者。他性格随和、开朗,镇上的每一个人都从他那儿获益。他向一个人买酒,向另一个人买鸡,向第三个人买奶酪,出手十分大方。可今天死去的这个富人又做了什么呢?他成天吃面包和萝卜,没人能从他身上赚到一文钱。当然没人会想念他了。”
我们不提倡荒淫,也不赞赏过度节制;我们提倡与人分享,也赞赏勤俭节约。
一坛陈酒
从前有个富翁,他对自己地窖里珍藏的葡萄酒非常自豪——窖里保留着一坛只有他知道的、某些场合才能喝的陈酒。
州府的总督登门拜访,他提醒自己:“这酒不能仅仅为一个总督启封。”
地区主教来看他,他自忖道:“不,不能开启那坛酒,他不懂这种酒的价值,酒香也飘不进他的鼻孔。”
王子来访,和他共进晚餐,但他想:“区区一个王子喝这种酒过分奢侈了。”
甚至在他亲侄子结婚那天,他还对自己说:“不行,接待这种客人,不能拿出这坛酒。”
一年又一年,富翁死了。
富翁下葬那天,那坛陈酒和其他酒一起被搬了出来。左邻右舍的农民把酒统统喝光了,谁也不知道这坛陈年老酒的久远历史。对他们来说,所有倒进酒杯里的都仅仅是酒而已。
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不能保存的,你要及时与人共享,否则,你就只能和它们永别。
像鸡蛋敬礼
物理课上,老师正手拿一个鸡蛋给同学们讲授力学。他说,把一个鸡蛋放在一只手的手心里,如果不用指甲抠,任凭你的力气再大,也无法将这个鸡蛋握碎。同时他还说,古代武士就是依靠这种手握鸡蛋的方法来练习拳术的。在当时,如果谁能手里攥着一个鸡蛋攻击敌人,成功击中敌人而鸡蛋不碎的话,那么,敌人肯定会被重创。
讲台下,全体同学一起欢呼,纷纷表示要学习古代武士的精神。
这时候,一个女同学突然站起来,向老师质疑:“我们为什么只重视拳头的力量,却忽略鸡蛋的意义呢?一个鸡蛋如果为凶悍尚武的拳手所用,就成了杀人致命的武器,但是,鸡蛋首先应该是一种食品。一个美食家和一个刽子手站在一起,我们更应该欢迎哪个呢?”
课堂上顿时安静下来,老师两眼呆滞,无言以对……
下课时,不知谁在黑板上留下这样一句话:“伸开握紧的手掌,向鸡蛋敬礼,这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力学!”
冷静的代价
一支科考队进入中非考察。当地有一种毒蛇,一旦被它咬伤,若20分钟内得不到救治,必死无疑。因此,科考队营帐里有一台冷柜,里面备有抗蛇毒血清。
科考队长是一名博士,他要求队员一旦被蛇咬,就要冷静地回到营帐处理伤口,千万不可激动,否则会使蛇毒更快地流向心脏。
几天后,一个队员在距营地400米的地方被蛇咬伤。他惊恐地大声呼救,闻讯赶来的博士处理完伤口后,把小伙子狠批了一顿。后来,博士制作了一些卡片,在上面写上大大的“冷静”,然后发给队员们挂在脖子上。
几天后,队员们正在准备晚餐,突然听到一声呻吟。大家跑出去一看,只见博士躺在营帐门口,他身边有一根木棍和一条奄奄一息的毒蛇。
博士告诉大家:数分钟前,他被毒蛇咬了脚踝。他用木棍将蛇打死,正准备返回,但发现蛇很肥壮,就想带回来做一道蛇羹。可没想到,用木棍挑在肩头的蛇并未完全死去……
因为蛇第二次咬中的地方接近心脏,所以博士最终不治身亡。队员们都说,如果博士在第一次被咬后就呼救或快速返回,他就不会被蛇第二次袭击。其实,他死于过度冷静。
菲律宾人的认真
去年,我走访菲律宾吕宋岛中部的一个小村时,到了村民克鲁兹家,那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有的地方甚至还漏风。灶台上方挂着一幅《最后的晚餐》的仿制品,墙角供奉着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像,房顶上吊着一个20瓦的灯泡。
这盏灯是克鲁兹家里唯一的“电器”。
克鲁兹见我对灯感兴趣,就拿出了上个月的电费账单。我一看,吃了一惊。
克鲁兹一家的月用电量仅为3度。想想,在城里生活的菲律宾富人,冷柜、冰箱、电视、电脑、洗衣机、空调……一个月的用电量怎么也得在500度以上。可就是区区3度电,电费账单也印得漂亮、正规。电力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增值税报税号码,还有克鲁兹家的用电账户号码、电表型号、上月电表读数、当月电表读数等,一应俱全。算下来,克鲁兹家这个月的电费,仅在20比索左右,相当于3元多人民币。更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账单上居然还标明了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损失等的费用,让你明明白白地交钱。
菲律宾的穷人的确很穷,但是,他们穷得有尊严。在国内的江南水乡乌镇,我看到过这样的情形:老乡很富有,一个月的用电量有几百度,不过,电费“账单”就用粉笔稀里糊涂地写在大门上。
编辑: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