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
我们知道,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精彩的“比喻”,无疑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可是很多同学在作文时,却往往因为文章里缺乏“比喻”,语言不够形象、生动而得到“语言苍白”“想象匮乏”等评语。
让我们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妙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的。
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比喻是他运用得最多,也是最得心应手的一种修辞方法。老舍先生认为:“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比喻是生活知识精巧的联想。”因此,他提出:“我们的文学是需要精辟的比喻,不能长篇大套地叙述。”他在作品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精辟精当、新奇传神的比喻,使作品增色生辉。
一、比喻夸张新奇
例如:“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像轧马路的石碾。”(《抱孙》)“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像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骆驼祥子》)“孙八气得像惹恼的小青蛤蟆一样,把脖子气得和肚子一般粗。”(《老张的哲学》)
这些句子中比喻和夸张相结合,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使人感觉强烈,过目不忘。
二、比喻饱含爱憎褒贬
例如:“老者的干草似的头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与棉袄,都像发着点纯
洁的光,如同破庙里的神像似的,虽然破碎,依然尊严。”“虎妞刚起来,头发髭髭着,眼泡儿浮肿着些,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像拔去毛的冻鸡。”(《骆驼祥子》)
前一段描述一个年老体弱、生活困苦的黄包车夫,比喻中流露作者的同情和尊敬;后一段比喻表现了作者的厌恶和讽刺。褒贬分明,非常精彩。
三、比喻恰如其分
老舍先生说:“比喻很难恰当。不恰当的不如不用。”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例如:“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战士的一颗徽章。”(《骆驼祥子》)祥子为了能买上一辆车,在贫困中奋斗挣扎,真是历尽千辛万苦。车,总算暂时买了。那辆车,既凝聚着祥子的血泪汗水,也是他的自豪和光荣。因此作者用“像身经百战的战士的一颗徽章”作比,实在是恰如其分。
四、比喻精彩传神
老舍说:“不恰当的比喻,不要。恰当的比喻应更进一步,力求精彩。”例如:“她的头发连一点春气也没有,干巴巴的在头上绕着,好像一团死树根儿。她的脖子还是梗得很直,眼睛带出些毒光,鼻子边旁的沟儿深,很深,可是很干,像两条冻死的护城河。”(《二马》)此处,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位太太的外貌特征,运用新奇的比喻加以渲染,让人物如浮雕般凸现在读者眼前。
五、比喻形象生动
在小说《月牙儿》中,比喻是老舍先生用得最为突出的修辞手法,在篇中俯拾即是。单是描写“月牙儿”的,就用了多种比喻,如:“一钩儿浅金”“像条冰似的”“像个要闭上的一道大眼缝”“像块玉似的”……真是灵活贴切,生动形象。又如“爱死在我心里,像被霜打了的春花”,“(我们)等皇赏似的,等着那个破塔似的老板挑选”,“(饭馆第一号女招待)嘴唇抹得血瓢似的”,“人若是兽,钱便是兽的胆子”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六、比喻耐人寻味
老舍小说中的很多比喻不止形象可感,还很耐人寻味。比如写妈妈给铺子里的伙计洗臭袜子的那一段用了三个比喻:有时月牙儿上来,她还哼哧哼哧地洗。那些臭袜子,硬牛皮似的……我坐在她旁边,看着月牙,蝙蝠专会在那条光儿底下穿来穿去,像银线上穿着个大菱角,极快的又掉到暗里去……那棵高高的洋槐总把花儿落到我们这边来,像一层雪似的。
用“硬牛皮”来比喻袜子的臭硬、难洗,形象地写出母亲的艰辛。接下来的两个比喻富有诗意,将穿梭于月光下的蝙蝠及落地槐花的悠闲不动声色地写了出来。而它们的悠闲又在无形中衬托出母亲的辛酸。
可以说,老舍先生之所以被誉为现代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比喻是立了大功的。在先生的每一部作品中,它们是那样恰当自然,让人过目不忘;它们是那样形象精彩,让人流连忘返。我们不能不为老舍的艺术功底深深叹服,同时更感到其作品精彩、深邃的艺术魅力。
要想让作文语言不再“苍白”,不妨向老舍先生学习比喻!
编辑: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