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在服装生产中为了不需大投资来增加生产效率,必需根据生产情况设计一些工具设施来配合机械及人力操作,同时布置良好的工作环境来配合操作者生理与心理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省时、省力、高速化效果,能显著提高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
1机车脚架的设计
传统式的机车脚架是用 4 条支柱分成两个H形架,配以横担把机车台板及机车头支撑,此 4 条支柱多以角铁或铁片屈边成槽状铁脚,称为H架或K架。这种脚架占据了整个台底的空间,所有放置裁片的箱子要放在脚架外侧而占用空间,如有办法减少脚架位所占面积,把盛放裁片箱子放入其内,同时又能保持机车的稳固。为了在相对面积节省情况下还可以减少拿取裁片的时间,现在许多企业都采用有两支柱或独脚支柱脚架的机车。
2机车台面的设计
机车台面是承托裁片缝纫的位置,传统式的机车台面形状大多是长方形,其大小视生产服装品种和机重而定。以普通平车为例,生产针织T恤所用的机台面长为 96 ~ 102 cm,生产衬衫为 102 ~ 108 cm,生产外衣、裙、裤为 108 ~ 120 cm,平车的宽度为 51 ~ 61 cm。钮门及钉钮扣、打枣、凤眼等机车则以长度 117 ~ 122 cm、宽度 66 ~ 76 cm为标准。
评价机车台面尺寸是否适合有两个依据:(1)机车台面大了浪费空间;(2)机车台面小了则不够面积承托裁片。如操作者缝纫长线步时每隔大约 23 cm,这是普通机车车针至台面边位距离,要停车作换手叠裁片再缝纫。如能加长台面尺寸,便可以减少停车次数,由于每次停车需要约 5 s作换手叠料,这样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来提高产量。
2.1不用平面机台板的特种机车
牛仔裤埋夹车的出臂机车、缝纫针织内裤机车、缝纫牛仔裤的圆嘴机车及裤腰的高头圆嘴机车等机车台都是经特别设计的,这些机械都不采用平面台板,既省地方又不影响工作效率。
2.2采用拼接台的设计
大件裁片缝纫时需要有较大的机台面方便缝纫操作,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拼接台承托大件衣物,方便移出需要缝纫的部位,如图 1 所示。在缝制衣服的袖口、裤子的后褶等工序,拼接台的放置位可在台面左侧或后面,拼接台放在左侧可使机台前端增加 15 ~ 30 cm的尺寸,如图 2、图 3 所示,这样缝纫长线步时可达 46 cm才停车叠裁片继续缝纫。
2.3旋转圆台面的设计
在缝纫外衣和裤子的某些工序时,要把整件衣服移位 10 多次才能完成缝纫,如每次移位的时间是 5 s,12 次要 1 min时间,假如每天该工序的产量为 150 件,移位时间占了 2.5 h。如能为机车设计出一种旋转台面辅助操作者减少移位停针的次数,由每件衣服移位 12 次减至 6 次,则每天可节省 1.25 h,操作者的产量便可提高约 15% ~ 25%。
2.4托盒台面的设计
在操作大裁片时机车台或放置裁片位不够大,裁片显得杂乱且易掉落地下增加操作者整理时间。在实际生产中缝纫时间与停车整理裁片时间的比例大约是 4∶6,如能把整理裁片时间减少就可以直接增加产量。根据实际生产时的统计,在缝制衬衫衣领时整理时间为每次 0.13 min,对位下针时间为 0.1 min,缝纫时间为 0.35 min,缝制完后放置时间为 0.35 min,合计共 0.61 min,再加上 20% 的换线时间、剪编码等宽余时间,则每片衣领的制作时间:0.61 min×120% = 0.732 min,每天产量设定 656 件。如果设计一些盒或架在机台面上,如 图 4、图 5 所示,可以减少操作者整理及放置裁片等时间,即使能减少 0.04 min,则可以使操作者每天增加 46 件的产量。
2.5台面车槽的设计
在缝纫时如裁片没有机台前的车槽坑接放半成品,裁片易掉下地。如裁片采用连续缝纫的方式,没有车槽盛放就显得十分不便。可以在机车台后面装一个长度与机车长相等、宽度约 26 cm的车槽,也可在机车台的后方或左侧装上一块 20 cm高的薄板可防止裁片掉下。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中,机台面工作间的改良其优点是花少量成本就能增加个别工序的产量,其对生产的帮助是很大的。
3座椅及坐姿影响因素
3.1机车台面与座椅高度
机车台面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操作者不舒适及产生疲劳,在缝纫车间内让操作者能舒服地坐着要注意调节机车台面和座椅的高度。根据研究得出的数据,适合我国女性标准座位工作台的高度在 70 ~ 74 cm之间,操作者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调节。女性座椅的推荐高度为 37 cm,座椅过高作业时低头、弯腰、前倾等强迫姿势使操作者容易出现颈背酸疼;座椅过低时手臂高过胸部作业会很累。
3.2正确的坐姿
坐垫弧度及角度也要考虑到人体的臀部弧度和维持腿部自然下垂的舒适状态。缝纫作业人坐姿大多是前屈姿势,椅背到椅垫的距离要比一般的椅子小,这样既可降低腰背部所受的负荷,又可增加支撑的稳定性。此外,坐姿不对也会使人感到很不舒服,正确的坐姿如图 6 所示。由此可见,将椅子和坐姿调整到最佳位置,既能有效地减轻身体的疲劳程度,又从另一个层面讲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4结论
为了提高产量,人机工效学在研究如何营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减轻操作者的疲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由于服装制作工艺的改进使机械附件得到不断的更新。在服装生产中,除了正确合理地选用随机配套的附件,必要时还要根据生产工艺而专门设计一些自制的辅助工具来提高产量,特别是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在人机工效学的研究,使操作者的操作能力大为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冷绍玉. 缝纫动作分析[J]. 纺织导报,2002(2):42 – 44.
[2] 罗振壁,朱立强. 工业工程导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土屋隆生[日]. 时间研究和标准时间的设定[J]. 重机期刊,2005(5):10 – 11.
[4] 罗振壁,朱耀祥. 现代制造系统[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 雨青. 缝制车间“坐”出生产效率[J]. 中国制衣,2005(3):22 – 24.
[6] 叶润德. 国内外服装机械的现状与发展[J]. 纺织导报,1996(4):57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