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雄 李 锐
[案例再现]
某中学女英语老师小赵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是第一次带毕业班,工作尽职尽责,格外认真。
一天,赵老师要求学生默写她上周才给学生补习过的英语单词。有一位名叫李扬(以下简称李)的同学连笔也不拿出来,呆呆地坐在那里看课外书,赵老师暗示了李好几次,但李一直没有任何反应。赵老师便点名要求李准备笔、纸进行默写,可是,赵老师说完之后,李仍然没有任何动静。赵老师试图去收缴李的课外书,李不肯,两人便共抢一本书,在相互拉扯的过程中,李居然打了赵老师的头,赵老师顺势也掐了一下李的脸。
家长得知儿子在校被老师“打”了,立即召集七八个亲戚赶到学校。一进校门,就直接往校长室走:“谁是校长?你们学校的老师打人,你们管不管?不管的话,我就让她死!”当时,学校办公室主任接待了这群人。主任一边给家长倒茶,一边了解事情的经过,劝家长别冲动,冷静处理。主任好说歹说,他们就是不听,对着主任大吵大闹起来,并扬言,外语老师必须对他的孩子负责,一是负责全部医药费,二是保证他的儿子考上本地最好的重点高中……
事发后第三天,学生家长还把赵老师家的门和窗户打破了。而且一直在学校吵闹,要求赵老师承担一切后果并到李家当面赔礼道歉。
最后,事情在公安机关的调解下才妥善处理,但一提起这件事,不少老师仍心有余悸,这样刁蛮的家长实在很难应付。
[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由于老师处理问题不当而引发的“刁蛮家长”闹事的案例。赵老师因维护课堂秩序,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缺乏冷静和科学的方法。虽然当时班上有学生在场,但“刁蛮家长”就是不听其他学生对此事的介绍,他们就抓住一条,学生犯错可以批评,但教师打人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禁止的行为。这样一来,学校和老师都明显处于不利地位,造成了很多麻烦。
家长刁蛮,一是因为文化素质低,思维简单、言谈粗鲁;二是因为思想境界低,不明事理,遇事自私,只考虑自己孩子的利益。这个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带来了新的思考,即如何应对“刁蛮家长”。
一、 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要先练好内功,加强个人修养,注重学习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作为老师必须学法、懂法、守法,依法施教。在学校,学生之间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并且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伤害事故。老师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关键的时候才能够学以致用,化解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纠纷。严格按照各项法律办事,无论是《教师法》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其他的法律法规、还有一些生理常识、社会习俗、当地民风等等,也是懂得越多越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法从教”,于己于人都很有必要。
同时,教师与家长是因为学生才有了关系,这是一种暂时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学生入校前,互不相识,各不相干;学生入校后,他的孩子成为我们的学生,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教师是构成学生成长环境的因素之一,而且是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家长有求于我们。“孩子在人家老师手里”,不是万不得已,家长是不愿意得罪老师的。因为我们的不负责任,因为我们的简单粗暴,把学生都逼到被开除或出走的地步了,哪个家长还能不刁蛮呢?
二、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树立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望
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性情暴躁的老师,或者因各种原因工作心不在焉的老师,班里总是会风波不断,要么家长找领导告状,要么吵得满校硝烟。相反,那些爱心浓浓的性格温婉的、人品高尚的老师,所带的班里风平浪静,好像很少遇到“刁蛮家长”。仔细分析,后者的教育历程中有一个共同点,她们用爱心、学识、人品、奉献交织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和家长敬重和感激,这种魅力足以化解矛盾和冲突,对刁蛮的家长有软化和震慑的功能。
三、加强沟通,避免误会,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在某校认识的一位老师,一个温柔、优秀的女教师,她也做过“刁蛮”的家长,她说:“我有过一次刁蛮的经历,是沟通不够,现在还挺后悔的。女儿是坐车上学,一天学校说不让回去了,所有孩子都要在学校吃中饭,我就很生气。因为前段时间老师曾在班级宣传过学校的食堂,伙食条件实在很糟糕。于是我拨通了学校的电话,一顿抢白:不让回来,不让回来你们能提供这么多饭菜么?你们的碗够不够?对方说:‘我们正在想办法……还没让对方说完我便挂了电话。后来才想到学校真的是在为学生着想,因为那天下大雪,路滑危险,所以才没让回来,在校吃饭仅那一天而已。可见,沟通不够,误会有多深!”
沟通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作合格的当代教师就不能只会教书,还要修炼自己与这个社会和谐共存的各种能力。
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个别刁蛮、难缠的家长。要如何摆脱“刁蛮家长”的纠缠,使“刁蛮家长”不刁蛮呢?我们认为,只有教师经常主动地与家长联系,真诚地与家长交朋友,了解家长的喜好,对症下药, 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关心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并经常、主动地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情况,不能被动地坐等家长的来访或来电。同时,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还必须特别注意不能一味地报忧。这样,老师才能够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走进家长的心里,得到家长的认同。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老师应摸清家长情况,了解家长的喜好,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畅通无阻的家校配合绿色通道。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增强教育学生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个别“刁蛮家长”与学校的摩擦,促进家校的和谐。
(责任编辑:黄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