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桂
在国际贸易中,标准已成为进行技术垄断之矛和设置技术壁垒之盾,并且通过标准化的不断变革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检测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我国纺织服装标准中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各标准间的不兼容性就是值得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举例:现有纺织服装标准的不兼容性
1.纤维含量。常用产品标准中规定纤维含量有的采用净干含量,有的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见表1[1]。
针织产品标准中有规定采用净干含量,如GB/T 8878—2002《棉针织内衣》、FZ/T 73001—2008《袜子》、FZ/T 73019.1—2004《针织塑身内衣 弹力型》、FZ/T 73019.2—2004《针织塑身内衣 调整型》、FZ/T 73020—2004《针织休闲服装》等;有规定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如FZ/T 73005—2002《低含毛混纺及仿毛针织品》、FZ/T 73018—2002《毛针织品》;还有未作出明确规定的:是采用净干含量还是结合公定回潮率,只规定纤维含量试验方法按GB/T 2910—1997、GB/T 2911—1997等。这给检验机构和企业造成了困扰,检验机构有的可能采用净干含量,有的可能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造成出具的检测数据不一致。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针织产品标准规定纤维含量采用净干含量,而机织产品标准中大部分是一句话:成品所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应符合FZ/T 01053—2007《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的规定。而FZ/T 01053—2007中的5.2规定:纤维含量一般采用净干质量结合公定回潮率计算的公定质量回潮率表示,对棉型和麻型产品可以采用净干质量百分率表示纤维含量,但需明示为净干含量[2]。
对此笔者有几点不同的看法:(1)机织产品与针织产品纤维含量标识不同时,即机织产品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针织产品采用净干含量,当一件衣服既有机织面料,又有针织面料时,该采用结合公定回潮率还是采用净干含量?(2)对棉型和麻型产品可以采用净干质量百分率标示纤维含量,但需明示为净干含量。对于检验机构来说,可以标示很清楚,是结合公定回潮率还是净干含量;但对于企业来说,目前这点可能做不到,我们注意到大部分企业标示成分时,只是标示成分含量,同时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净干含量和结合公定回潮率的区别可能不理解。(3)棉型和麻型产品是如何定义的,是含棉或含麻的产品还是纤维长度为棉型或麻型,如果按纤维长度来分,目前《纺织材料学》中分为毛型、棉型、中长型。
2.耐皂洗色牢度方法的选用。耐皂洗色牢度试验方法的不同,对于同种纤维织成的面料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目前很多产品标准都有规定,如FZ/T 81004—2003 《连衣裙、裙套》、FZ/T 81007—2003《单、夹服装》中规定:测试方法分别按GB/T 3921.3—1997(丝、粘纤、麻及其混纺织物按GB/T 3921.1—1997规定);FZ/T 81008—2004 《茄克衫》中规定:测试方法分别按GB/T 3921.3—1997(蚕丝、再生纤维素纤维、麻、锦纶及其混纺织物或纯毛织物按GB/T 3921.1—1997规定);GB/T 8878—2002 《棉针织内衣》、FZ/T73007—2002《针织运动服》中规定:耐皂洗色牢度(含涂料印花)色牢度试验按 GB/T 3921.3执行;FZ/T 73008—2002《针织T恤衫》中规定:耐皂洗色牢度试验GB/T 3921.3执行,锦纶产品按GB/T 3921.1执行;GB/T 15552—2007《丝织物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中规定:纯合纤织物(锦纶除外)耐洗色牢度按GB/T 3921.3—1997进行,其他丝织物按GB/T 3921.1—1997执行。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相同的面料执行不同的产品标准,耐皂洗色牢度结果会截然不同,这给企业带来困惑,同时也给检验机构检验带来了不便,对于面料该如何选用耐皂洗色牢度的方法。
3.部分产品标准适用范围重叠但考核项目不尽相同、考核指标也不尽相同。FZ/T 81005—2006《绗缝制品》适用范围规定为:本标准适用于以一定压缩回弹性絮用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动物纤维和羽毛羽绒(或其混合物)为填充物,并与各种纺织面料、里料经绗缝工艺制作生产的各类制品。FZ/T 62005—2003《被、被套》适用范围规定为:本标准适用于以机织物为里、面料,以非羽绒絮用纤维为填充物的各种被、被套产品。对比这两产品标准,考核项目不尽相同、即使是相同的考核项目,指标也不尽相同。
4.机织产品标准与针织产品标准的各自独立。目前的产品标准适用范围界定很清楚,机织产品标准、针织产品标准各自独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织面料与针织面料合用于同一件衣服,针对现有的标准体系,没有合适的标准适用于企业选用。
结论:实现纺织服装类标准兼容性的意义
制修订标准的相关单位应协调好与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标准充分在企业生产和市场流通中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产品标准和面料标准中的相同项目测试方法尽可能相同,这样有助于不同检验机构检验出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同时相同面料只需测试一次,减少企业负担,减少疑问和争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编·服装工业常用标准汇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 FZ/T 01053—2007 《纺织品纤维含量的标识》[S].
(作者单位:福建省纤维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