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声伟 金玉龙 张 健
自《生丝》2001版于2002年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下,各地缫丝企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针对新的问题、新的困难进行技术攻关,大力普及与推广自动缫丝机以及机型优化改造,有力促进了安徽生丝品质的提高。
安徽生丝质量现状
以2002—2007年安徽出口生丝质量为例(见表1),历年混合平均等级均比以往最高水平(即1995年3A08)好;但需要提醒的是:2006—2007年安徽出口生丝品质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正品率出现较大滑坡的现象。
2002—2007年出口生丝的规格主要是20/22D、19/21D,余下依次为27/29D、40/44D、25/27D、30/32D,定降级比率(%)见表2。
由表2中的数据可知,安徽生丝定等项目依次为均匀二度变化、清洁、偏差,总差和洁净、降等项目依次为切断、伸长,均匀三度变化,外观、强力、抱合力,与《生丝》88版标准实施时定降级最主要的变化是偏差定等比率大幅度下降;而均匀二度变化定等比率却急剧上升,其降级情况2006—2007年主要是外观、切断和伸长率。
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近年来,随着安徽茧丝绸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生产技术装备的不断改造与升级,行业实力得到较大增强,产品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安徽生丝质量不够稳定,高品位生丝数量偏少,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对生丝质量细化要求的形势。而在生丝光泽、手感、柔韧性等一些凭感官经验或织造加工过程中才能判别品质优劣的项目上,安徽企业甚少加以重视,其产品一般只能作为对品质要求较低的纬线使用。反映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其差距主要在:
1.先进生产技术与装备的推广速度慢。如对生丝糙类疵点具有良好防止效果的电子清糙器,在安徽企业中鲜有使用。在大 平衡问题上,很少设有专门的平衡室,补湿方式一般采用的都是喷淋补湿,几乎没有使用渗透性能均匀的地笼式蒸汽补湿方法。
2.职工队伍建设薄弱,缺少既懂理论,又懂生产实践且善于管理的中、高级人才和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作为缫丝工艺关键岗位,不少企业工艺设计人员既没有深厚的缫丝理论知识,又缺少系统完整的生产实践经验,设计的工艺方案往往起不到指导生产的作用。煮茧岗位通常采用的都是以师带徒的传统授艺方式,少有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或进行理论培训的。
3.对于产品质量的考核与要求时紧时松。一旦产品热销,就不顾原料茧的性状和实际生产能力片面追求产量,以致职工无法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对设备进行及时保养,工艺检查,操作测定和质检工作流于形式。久而久之,职工操作技能下降,管理难度增加,再加上安徽缫丝生产技术与管理基础本身就薄弱,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剥茧不光、选茧不净、煮茧不适熟均匀,制定的工艺参数不适应茧质性状。感知系统灵敏度差、有效添绪效率不高,纤度管理松懈,集绪器孔径过大,丝道磨损不清洁。温湿度管理、平衡工作薄弱,大 及编、绞抱合等器具不光滑、操作手法不够轻巧细腻等。这些问题反映在产品上即表现为品质下降,使用性能降低。
正视困难,迎接挑战
随着《生丝》新标准即将颁布实施,各缫丝生产企业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困难与挑战,其生产工艺技术与管理也必将面临着新的调整。如何实现平稳过渡,促进安徽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
1.加强学习,把握《生丝》标准修订的变化。本次《生丝》标准的修订不仅对等级设置做出了调整以及检测项目的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对一些检测项目的评判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各生产企业务必要加强标准的学习,准确掌握标准的变化,并利用以往积累的资料进行新、旧标准的试套,以便及时了解标准修订给生产带来的影响。
2.抓住重点、研究对策。一是等级设置。由于等级设置范围的缩小,以及丝条脆弱、高次切断均调整为级外品,加之A级丝一旦外观批注即降为级外品,因此,级外品的数量势必大幅增加。2007年经安徽检验检疫局检验的生丝共1163批:其中总批次的B级7批、占总批次的0.60%,C级15批(其中丝条脆弱12批)、占1.29%,级外品9批、占0.77%;如忽略指标水平的变化,按照修订的《生丝》标准进行分级,则级外品数量为31批,占总批次的2.66%,计增加3.45倍。细分造成级外品的原因,一是烘茧老嫩不匀,茧质发生蒸热霉变,或是复摇时高温急干造成丝条脆弱;二是野纤度,导致最大偏差成绩低下。
二是主要检验项目在五项主要检验项目中,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偏差和均匀二度变化指标水平,在修订后的标准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不但要求缫丝企业进一步强化给茧添绪效率,中心粒符数管理、感知器的校准等工作,也对蚕茧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茧型开差和茧丝均方差要小。在洁净指标上虽然没有变动,但对6A级生丝作出了不得出现80分及以下丝片的规定。由于近几年安徽蚕品种退化,蚕农采茧偏嫩,甚至采毛脚茧,再加上收烘环节不及时到位,清洁成绩较1999年以前下降0.5~1分以上,若丝厂选茧不净或盲目扩大上车率,势必严重影响生丝品质。
三是补助检验项目。均匀三度变化附级设置及抱合指标有所调整,但对整体影响不大;强伸力指标经修改后更为符合现状和要求。切断指标水平有所提高,这对安徽的缫丝企业来讲会是一个考验。由于安徽缫丝企业的后缫管理基础薄弱,切断是长期影响本省生丝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出口生丝平均切断次数为5.22次,成绩较前几年又有大幅下降,切断分布主要为:或角、硬胶粘条、鼻头、编丝。
四是外观疵点。多年来安徽外观降级的疵点都是以颜色不整齐、夹花为主,原因是缫丝庄口小,内印黄斑茧多,以及个别丝厂规模偏小,配色困难等。
由于安徽生丝质量一直位居全国中游水平,《生丝》新版标准实施后,对安徽茧丝行业冲击较大,过去存在的一些细节问题,今后将会充分暴露出来。因此,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走精品之路,才能把安徽的茧丝行业打造成高品位的生产基地,真正提高安徽茧丝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