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沉默背后不是金

2009-11-16 02:47郭宇一
百家讲坛 2009年18期
关键词:周作人大哥性格

郭宇一

西方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这话虽然略显绝对,但用来观照周作人的一生,却多少有些应验。周作人学富五车,博学多才,成就颇高。虽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如果他一生处于和平年代,多半会成为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大学问家。而他偏偏生于中国社会最动乱的年代,时代与环境的要求同他的个性相悖,换言之,他性格的弱点或者说缺陷在这非常的历史时期被放大,对他的行为产生了关键的影响。

周作人个性中具有极大的依赖性。这似乎与人的天性有关。周作人自幼是一个乖巧、文静的孩子。他的母亲鲁瑞老太太在周作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孩子很安静,很少哭闹,就是肚子饿,也只是努着小嘴左右觅食,也不哭。老人家说他的性格和顺,遇事很好商量,对人谦和。

这样的禀性,恰巧遇到了一位比他年长四岁的大哥鲁迅,而且这位大哥又是那样地有责任心,对这个二弟那样关爱有加,这自然就更加助长了周作人依赖性格的形成。周氏兄弟之父周伯宜去世时,鲁迅刚刚15岁,周作人才11岁,这两个小兄弟从此便相依为命,经历了共同的人间冷暖及世态炎凉。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长子,尤其像鲁迅这样的“承重孙”,在家族中所承担的责任是很重大的,再加上他比患过天花、身体较弱的二弟要大四岁,而且鲁迅又是那种什么事都敢于担当的天性,这就自然地决定了只要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事情都由鲁迅做主、鲁迅出头。在父亲病重期间,跑当铺、请医生、抓药这些繁重琐屑的事务,都是鲁迅承担的,周作人有了这样一位可以依赖的长兄,凡事就更加不愿出头露面了。

在整个青少年成长时期,周作人每一步人生道路扎乎都是由鲁迅为他筹划安排好了的,而且大哥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大哥为他铺好了路,他只管顺顺当当地走过来就是了。他们先后到三味书屋读私塾,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先后留学日本,先后到北京住在绍兴会馆,先后在北京各大学里教书,先后迁入八道湾胡同一起居住……周作人在日本与羽太信子结婚后,鲁迅结束了自己的留学生活回国,他对好友许寿裳说:“你回国很好,我也只好回国去,因为起孟(周作人号)将结婚,从此费用增多,我不能不回去谋事,庶几有所资助。”这在鲁迅自己是作出了牺牲的,而周作人却并未因此有过什么负疚和抱歉的表示,好像认为这是很自然的,大哥就应该为他这样做似的。

周作人学成回国后,在鲁迅的举荐下,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遂延聘周作人为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的编纂。鲁迅甚至把自己整理出来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以周作人的名义出版。北京八道湾的住房,是鲁迅南北奔波卖掉绍兴祖屋,用这笔钱加上鲁迅自己的积蓄及借贷买下的,辛苦经营修葺之时,周作人去了日本,房子可以入住了,他才偕着妻子妻妹回来,住进最宽大的里院,而鲁迅则住在两院之间的阴冷的“罩房”。对此,周作人也没有对大哥表示什么感激之情,而且仅过了三年之后,就因为两人都不愿透露的原因失和,逼得鲁迅不得不搬出另租房子居往。

除了在生活、学习、工作上周作人处处依赖鲁迅外,青少年时代在情感、心理上,鲁迅也是他最大的依靠。

1920年2月,周作人刚刚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在2日、3日两天的日记中,他记录了他们白天见了面,喝了茶,刚刚分别,晚饭后鲁迅就又为他送书来。鲁迅陪他一同读书到半夜,就索性睡在他那里。第二天一早刚回去,下午他就又盼着大哥再来,没有等到,“归而复作,灯光如豆,伴我凄清,对之凄然”。可以看出周作人对大哥感情上的依赖多么大。

冷漠孤僻是周作人个性的另一个特点。在燕园凡认识周作人的,大都觉得此人一团和气,淡泊静雅,很少臧否人物,“和”中还带有一点冷意,故不致与人过分亲近。林语堂有一篇《记周氏弟兄》说:“周氏弟兄,趋两极端。鲁迅极热,作人极冷。两人都有天才,而冷不如热……”冰心在回复陈子善的信中写道:“关于周作人先生,我实在没有什么话说,我在燕大末一年,1923年曾上过他的课,他很木讷,不像他的文章那么洒脱,上课时打开书包,也不看学生,小心地讲他的,不像别的老师,和学生至少对看一眼。我的毕业论文《论元代的戏曲》,是请他当导师的,我写完交给他看,他改也没改,就通过了。”

周作人沉静的性格之中,也包含着清高、孤傲的因素,他有个笔名,叫“鹤生”,典出于日本留学时,蒋抑卮给他起的外号“鹤”。因为在同乡、朋友相聚聊天的时候,周作人常常是在一旁旁观、沉默,不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对这个绰号看起来也能认可,否则不会在以后起了个“鹤生”的笔名。

不但对别人冷漠,对涉及自己利害的事,周作人也抱一种“居家和尚”式的淡漠。像家道中落后在亲戚家避难时被称为“乞食者”,跑当铺遭人奚落,受到族人的欺侮等等。都成为了鲁迅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但对周作人则鲜有触动。周作人没有多少感觉,甚至还觉得鲁迅有点儿小题大做,过分敏感。他对亲情和世事都看得很淡,时时要把自己从所属的一切人事纠缠中解脱出来,遗世独立,以获得一种逍遥出世的自由和安宁。

矛盾性和妥协性是周作人性格中的另一弱点。生活中,周作人几乎无时不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状态,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难下决心。无名氏(卜乃夫)回忆在北大听他讲课的情景:“给我的最深印记,却是踌躇不决。他未开口之前,总要用手抓头,考虑一下,开口时则有点吞吞吐吐,辅助词用得很多。正像他写文章一样,似乎恐怕一句话说出去,会成为一颗炸弹。”周作人在早期所写的《两个鬼》中对自我内心的描摹更是形象,他说:“在我们的心头,住着两个鬼,其一是绅士鬼。其二是流氓鬼。……这是一种双头政治,而两个执政还是意见不甚协和的,我却像一个钟摆在这中间摇著。有时候流氓占了优势,我便跟了他去彷徨……但是在我将真正撒野,如流氓之‘开天堂等的时候,绅士大抵就出来高叫‘带住,着即带住。”日寇进人北平后,他忽而拒绝伪职,忽而扬言要做苏武,最终还是做了伪教育督办。在八道湾时,面对妻子信子的奢靡跋扈,他也看不惯,但信子一撒泼,或者借故发疯,他就退让了。最后听之任之了。1949年被释放后,他先是想去台湾,几经犹豫后又改变了主意。

周作人最致命的性格缺陷是贪图安逸享受。在八道湾时,三弟周建人、大哥鲁迅及母亲先后搬出,家中只剩下信子、芳子、内弟重九及几个小孩,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家庭中竟然雇有管家车夫佣人六七人,一切用品要东洋货,生病则必须请外国大夫。如果说那时主要是信子在主持家政,那么到了20世纪60年代,其时他的子女都已成家自立,人民文学出版社每月给他的预支稿费是400元,比华罗庚、周培源这些一级教授都高,相当于当时普通小职员工资的十倍(那时毛泽东的工资也不过404.8元),再加上他的其他稿费收入,经济上应该说是很富裕的,而他却过着今天卖几件古董、明天卖几幅字画的生活。更有甚者,他向新结识的从未谋面的友人鲍耀明不断诉苦哭穷,不断向鲍讨要食品,为了一斤猪油一盒煎饼而感激涕零。虽然其时正值普遍饥饿年代,但北京较之其他地区毕竟供应好一些,百姓都在过着极其艰难的日子,唯独他一再乞怜于人,真有些斯文扫地。

周作人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和过失就是事伪投敌。那么他在这人生道路上的大是大非面前所作的选择与他的个性缺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我们也不妨作一点具体分析。当时,北平的学界名人纷纷南迁,面临是在敌人的统治下做“顺民”还是到大后方去为抗日尽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周作人当然不会没有思考和抉择。可以设想,如果南迁,他就要离开北平舒适的环境。到了大后方,生活上也一定会艰难得多,他肯定是不愿受这样扶老携幼举家颠沛之苦的,从另一方面看,信子是日本人,她对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会有切肤之痛的,或者毋宁说她非常愿意留在北平继续过往日悠闲富足的光景的,她其实已经在对自己的同胞占领北平表示认同了,一有事情,她就在住宅门前挂上日本国旗,表示这里是日籍住户。周作人又是长期以来对她迁就屈从的。所以,一个个性中充满了依赖性、妥协性、贪图安逸享受的周作人只能作出留在北平最终事敌的选择,这是完全符合他性格逻辑的。

鳊辑:宛新

猜你喜欢
周作人大哥性格
不说穿
济公传
上一句
憋出内伤
气死的鱼
周作人的后半生
性格描绘词
鲁迅与周作人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