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之中有情怀

2009-11-16 02:48王德胜
声屏世界 2009年10期
关键词:黄埔共产党人国民党

王德胜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史诗大剧,《人间正道是沧桑》6月间享受到了央视一套和八套“双播”的待遇。电视播出后,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大片。作品通过描写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以及一批黄埔军校学生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分别加入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命运纠葛和人生经历。该剧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国内影视剧创作中首次全景式、大跨度、艺术化地再现革命历史,展现了以杨立青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该剧在叙事和人物塑造方面,有三重美感值得回味。

历史美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气势恢宏、具有革命史诗品格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该剧运用艺术手法对从1925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作了具体形象的概括。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长征、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三大战役、国民党溃逃台湾等历史事件都有涉及,这些事件在作品中通过人物的命运串联起来,使其更像一部形象化的中国革命史。

该剧选择了一个极其巧妙且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架构,使一个家庭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增强了作品的可观赏性。杨家的长子杨立仁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而幼子杨立青则成为共产党的将领,兄弟二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革命道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杨廷鹤则在两个儿子及两种意识形态中间采取了相对中立的立场。女儿杨立华虽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却始终同情革命,在关键时刻会对共产党人提供一些帮助,她的心态在当时的国民党阵营中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杨家几个人可以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些知识分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电视剧把焦距对准了中国现代史上两大重要的政治力量——共产党与国民党,以二十余年的历史跨度讲述两大政治力量的合作、斗争、成败、荣辱、沉浮与去留。剧作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开叙事,环环相扣,将共产党人由弱到强、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艺术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剧中的共产党人形象鲜明地昭示着共产党人的奋斗是在求道,求“沧桑”的“人间正道”。这条道路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代表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潮流,是响彻全剧的主题乐章。

作品没有直接让国共双方的大人物登台表演,却以十分清晰的脉络展示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并能时时让人感受到国共双方主要人物在军事政治舞台上的角逐。剧中的楚材、董建昌、杨立仁等了解时局、知道内幕的人成为叙事线索,历史风云通过他们来陈述。与这些人紧密联系的杨家,就像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和一面镜子,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杨立青在和范希亮的一次谈话中说,正面战争是国民党,而共产党则是游击战,都各自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这肯定了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作用,同时也公正地说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担当的角色,这种正视历史的客观精神值得肯定。

革命斗争的错综复杂,情报工作的严酷艰苦,电视剧皆生动呈现出来。政治斗争焦点在广州、上海、武汉、重庆等地不断变换;剧中以杨立青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在革命熔炉中成长、成熟,为革命胜利而奋斗乃至牺牲;忠实的国民党党徒楚材、杨立仁等人,处心积虑地镇压革命,谋害共产党员;对革命形势认识清醒的国民党官员董建昌,在政治漩涡中首鼠两端,最后主动接受解放军的改编;电视剧对共产国际的盲目指挥,甚至各个时期两党军队军服的变化过程也有反映。整个剧作显出厚重的历史美感。

情感美

该剧不仅是一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大戏,更是一部情感大戏。作品中包含许多情感元素,家国情、父子情、儿女情、战友情、同学情、同志情,这些情感在意识形态的对立中显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然而,不管是共产党人杨立青、瞿恩、瞿霞,还是国民党人杨立仁、杨立华,他们各自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冲突都以爱与责任为中心,情感真实动人。

家国情感是电视剧的一条中心线索。作品将家族的兴衰直接融进历史的宏大叙事,在革命的历程中完成家族叙事。瞿、杨两个家庭是完全不同的家庭类型,因为大革命的原因发生了错综复杂难以分割的联系,曾经的兄弟和曾经的情侣在历史的浪潮中发生着令人揪心的裂变和错位。生死恩怨、光明黑暗、敌友情仇交织成一部激烈而精彩的历史活剧和家族悲剧。

黄埔同学情节是作品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1925年到1949年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尽可囊括其中。瞿恩是黄埔情结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是众多黄埔学生的精神导师,包括杨立青在内的许多有志青年是他的忠实追随者。“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这句借三期六班的同学说出的话,实际上概括了整个黄埔精神里“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结,国共双方在多处战场上的交锋都有黄埔校友的情感纠葛存在。

瞿、杨两个革命家庭充满融融的亲情。在爱情和信仰发生冲突时,亲情就像一剂最好的粘合剂,把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拢在一起,分道扬镳并不等于恩断义绝。在战场风云和政治争斗中,情感线浪漫而唯美,给作品增添了阴柔之美。

剧中那复杂的爱情纠葛、几位主角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关系让整部戏更为丰富。瞿霞、瞿恩、杨立青、杨立仁、林娥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因为理想而走到一起,而主义的分歧却让他们的爱情变得复杂。

瞿恩为革命妻离子散,他关爱与柔情并存。在瞿恩送杨立华去莫斯科学习的码头上,他们定情的场景让人动容,立华多年来一直佩带的耳坠是他们柏拉图式的爱情见证。长征开始时,瞿恩瞒着妻子林娥留下来坚持斗争,却安慰她说是分批次转移,丈夫的责任感与关爱之心表露无遗。

杨立仁不仅对国民党忠心耿耿,对家庭也满怀亲情和责任。尽管他在家里一直不被父亲看重,但是他对弟弟妹妹还是尽心照料,他改了立青的“分配”,瞒着立青去“探班”送东西,可以看出他对弟弟的感情。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杨家能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跟立仁的“庇护”有很大的关系。爱情方面,他经常掩饰自己的情感,甚至将爱情拱手相让也无怨言。杨立仁一生在情感上的付出多而得到少,令观众感动而惋惜。

杨立青侠骨与柔情共生,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情感丰富,他一生中与三个女性产生过情感纠葛。他对“女匪首”白凤兰的疼爱与呵护、对初恋情人瞿霞的“纵容”和忠贞、对曾是“师母”后为妻子的林娥的包容和负责任,都是这个铮铮铁汉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炽热情感。

杨立华在精神上眷恋着共产党人瞿恩,得知他结婚后无奈嫁给董建昌,后来收养了瞿恩的儿子,对他视如己出。瞿霞历经磨难,虽对杨立青一往情深,但最终嫁给了杨立青的黄埔同窗穆震方。瞿妈妈是一位慈祥的革命老人,在革命中失去了儿子,并与女儿分离多年,那种伤痛令人同情,她的坚强也让人动容。老穆接受并爱护内心伤痕累累的瞿霞,他们的结合令人感慨和敬仰。

该剧的末尾,弥留之际的辛亥元老杨廷鹤对“外孙子”讲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过去我们是一家人,将来还是一家人,不论走到哪儿,不论天涯海角、生离死别……人除了血缘,还有情感,可这血缘,有时候并不如情感可靠。这种情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爱其实无言啊!”这段话讲述的是人间大爱,感人肺腑,是这部戏的情感基调。

精神美

《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为可贵的一点是传递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对理想、信念和操守的坚持。1925年至1949年,正是中国大地上最动荡的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群怀揣着理想为信仰而不断奋斗的革命者。这些人为革命为理想义无反顾,赴汤蹈火,大义凛然。

剧中国共双方的精英们都为了各自理想而奋斗不息。国民党青年们在本剧中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反动派”,他们也是满怀着爱国热忱投身于革命的有志青年,如杨家三兄妹。

黄埔精神也是全剧的一个思想核心。杨立青所在的“三期六班”是黄埔精神的浓缩体现,杨立仁则是管理阶层的代表。在剧中,观众可以看到黄埔的教学,黄埔的生活和管理,黄埔的信仰纷争。黄埔的学生都带有一种信念,观众被这样的信念所感染。

瞿恩是杨立青的人生导师和革命的引路人。为了坚持信仰,他舍弃了爱情;为了保护革命,他牺牲了血肉之躯,他的精神和理念对周围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的影响下,瞿霞、瞿妈妈都投身于革命,各种革命人士、有志青年都以能够与其畅谈和聆听他的教诲为荣。瞿恩的形象是共产党革命者形象的生动展现,他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出了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精神。

杨立仁曾经是狂热的爱国青年,后来在官场尔虞我诈中渐渐迷失。尽管如此,他对自己的信仰从未改变,也在尽着自己最大努力去实现它。他从一个教书先生到黄浦军校的参谋教官,再到国民党高级将领,都是理想信念的支撑。虽然他的信仰渐行渐远,甚至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却以一生去追求。

杨立青在革命斗争的磨砺中,在错综复杂的家庭、情感冲突中渐渐成熟,成为一个思想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才能的军事人才。他思想正直、言行果断、智慧超群、爱憎分明,充满了亲和力,让观众感到亲切。他的信念顺应历史潮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的奋斗经历超越了个人,成为历史的必然。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张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在整部作品中,编导们没有刻意去对政治概念机械图解,也很少有空洞的政治口号。然而,通过这样一部作品,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革命理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受到了最现实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瞿恩、杨立青等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引发人们对现实对人生做出自己的思考。观众需要有信仰的作品,该剧的播出为观众提供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而重温那个年代谋求远大理想的同龄人的坎坷经历和爱恨情仇,也许对信仰缺失的现代人会有着更多的启迪与激励。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栏目责编:曾鸣

猜你喜欢
黄埔共产党人国民党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共产党人的感情
快过关了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何顿《黄埔四期》夺冠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