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促进社会稳定

2009-11-16 02:48刘力军
声屏世界 2009年10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舆论观念

刘力军

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很大,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新闻媒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依赖又日益加深的时候,这种消极影响愈加明显。因此媒体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强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

通过“新把关人”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以促成社会稳定

舆论是社会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舆论往往会对公众个体形成强大压力,导致公众心理趋同倾向,成为公众看待问题的规范和行为规范,并进而影响部分或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变更,甚至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这些变化必然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的精度越来越高。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挑战,促使传统媒体对原来的传播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多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原有“职业把关”的难度有所增加,把关的方式方法需要调整,有所强化。首先是需要在海量信息中“净化”环境,提供高质量信息。随着网络、手机、博客、播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人际传播得到大发展,受众得到前所未有地参与新闻传播过程的能力。新闻的发布、自我观点的表达,给社会带来多种声音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社会体系的常态是变动的,媒体理应为转型时期的不稳定因素、敏感问题做调节器,理应利用媒体舆论导向来排泄、消解各种社会病症,让社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在法国遭到干扰,有中国民众以短信和匿名网络群发的方式,号召全民抵制购买法国商品,抵制家乐福超市。这股抵制风在2008年“五一”劳动节前后愈刮愈烈。民众的初衷是爱国,但其行为却带有明显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对此中央电视台适时地站出来,指出“网舆”的愚昧和误导之处,规劝民众理智和积极地摆正爱国心。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得民众的爱国心朝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健康方向发展。

从发挥“喉舌”功能的角度看,媒体对新闻及资讯的把握,不外乎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去审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新把关人”的角色定位不再只是单纯的编辑新闻,而是向“新闻解析者”和“公共舆论主持人”的角色转变,要勇于和善于承担起社会职责,新闻媒体新把关人要承担起对新闻的解释和评析的责任,正本清源、求真务实,引导社会舆论,揭示事物本源,引导受众理性思考,以促进社会稳定。

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在媒体舆论导向中以维护社会稳定

新浪网站在2008年末做过一项针对“民众对本国媒体信赖度”的调查,其结果是2008年民众对于媒体信赖度空前提高,特别是电视媒体。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人经历了雪灾、地震、奥运、两岸直航、金融海啸……所有这些事件都是大事件,而所有这些事件都因为媒体的介入,尤其是电视直播的力量,变得和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显然,媒体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在重大事件的处理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与过去的灾难和危机传播相比,现在的信息传播有两方面的时代特征。一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现代危机的影响面比传统危机影响面大。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媒体“提速”危机事件传播的速度,短时间内就会影响全国甚至全世界。比如,“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二是现代危机呈开放性姿态,远远超过相对封闭的传统危机的影响。比如2003年SARS事件的媒体传播姿态和报道方式。在这些事件中,政府的应急处理体现出的高度整体性、开放性和多级层次的互动性,被媒体及时报道,媒体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①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在有序联动中还体现出独特的媒体社会功能,特别是对于稳定社会、组织协调、救援疏导和舆论监督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将正确的价值观渗透在舆论导向中,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进而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客观公正的媒介批评以促进社会稳定

要加强对媒体的批评,批评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的揭示与反思。新闻媒体需要专家的批评和理论的指正。媒介批评是政府管理和法律监督的有效补充,在那些行政力量和法律手段难以企及的领域发挥作用。媒介批评的基本任务是给媒体以压力,给受众以理性,给政府以补充。当今媒体间的“眼球竞争”非常激烈,以时效为生命的新闻记者在写新闻时,心中都应十分清楚什么东西该写、该抢,什么东西不要写、不该去抢,要牢牢把握好新闻的度。那种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耸人听闻、盲目跟风、商业炒作和“木匠斧子一面砍”的现象都是新闻采写的大忌,也是新闻失度的表现。因此,专家的批评和理论的指正能随时给媒体和广大受众提供某种忠告,提供一种理性的思考,使他们找回自己的头脑。

例如,在进行相关腐败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很多的媒体就在官员的腐败行为上打起了“歪主意”,什么新奇报什么,什么刺激报什么。结果腐败新闻成了各种小道消息和刺激消息的“流言场”,赚取了一时的关注,却失去了舆论的主导权,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某媒体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安徽原副省长王怀忠堕落内幕:玩倒别人暴露自己”,一个“玩”字透露出作者对报道的调侃意味。这样的舆论导向就会出现偏差。古语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报道偏离了舆论引导正确轨道的从业人员来说,适时而客观公正的媒介批评是一剂良药,能够在关键的时候给媒体以压力,并真正唤醒受众对于媒体报道的理性认识。只有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坚持“三贴近”和“五创新”营造促进社会稳定的强大舆论氛围

实践“三贴近”是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还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形成主流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使命。“三贴近”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发展和灵活运用,更是提高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则。

提高媒体舆论引导能力,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提出“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的精神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创新观念”,就是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去认识新形势下媒体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正是“信息观念”“价值观念”“受众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市场观念”等一系列新观念的确立,促进了我国新闻媒体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天面对着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媒体依然需要进一步创新观念,以确立与新时期、新阶段的媒体传播相适应的新观念,更好地满足社会与公众的需求,以收到社会稳定之功效。“创新内容”,就是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坚持每天都向人民群众提供能够满足他们最迫切需求的新闻与信息,使社会更加和谐。“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就是要用新的报道形式、报道方法和报道手段体现新的报道内容,实现新的媒体报道观念。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与联动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使得媒体传播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总之,创新不但提高了媒体舆论引导能力,而且通过媒体舆论引导营造了促进社会稳定的强大舆论氛围。(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省法学会合作课题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本文责编:曾鸣

注释:

①周俊杰,蓝 蔚:《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提高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3)。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舆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试析新闻报道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健康观念治疗
坚持正面宣传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让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论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
浅谈新常态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