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南
九月中旬的南昌,还沉浸在酷暑之中。这个教师节,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谢力军不但收到了学生的祝福,更收获了一份更大的肯定一一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也许这是中国教师目前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而这份荣誉,也正凝聚着谢力军近30年里,在电大这块土地上耕耘的汗水和辛劳。
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去教育学生
从教近40年,谢力军至今仍在教学第一线,周20课时的教学任务量,对于一个年逾五十的人来说,并不轻松。夏天上完下午的课,背后的衬衫都会被汗水浸湿。但是谢力军仍旧显得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嗓音和普通话水平都比较符合做一名教师的标准,可以长时间连续说话,其实真正支撑他活跃在讲台上的,则是内心里对这一职业操守的恪守:师德、责任、仁爱、勤奋。
1992年,谢力军正式踏上江西电大的讲台,从《基础会计》到现在的会计核算相关课程,从最初的教鞭与粉笔,到瑚在的电子课件,谢力军一直在会计核算领域里探索着一片天地。时间流转,谢力军教学的脚步不断追随着时代进步的步伐。
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谢力军发现,专业教材已不能完全及时反映当今的经济信息,而对于会计这样一门实践性学科来讲,更需要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进行教学创新,理论联系实际、把基础理论与生产经营实践以及专业前沿信息综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闷在课堂上永远也体会不到实战的感觉。”谢力军于是捕捉资源,将会计课堂搬到南昌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专业机构,同样的电脑,却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学生们由此知道,走出校门,社会对于一个人才的标准和苛求。
2008年,南昌某房地产公司里出现了这样一幕:一群正值花季的学生在一名专业财务人员的带领下,逐个步骤熟悉房地产开发领域的工作流程。财务人员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听得更是认真,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变成了生动的经营活动,学生们受益匪浅,日后的学习也更加有的放矢。而这种学习形式,早已在谢力军的坚持和努力下形成了常态。多年来,通过与南昌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平海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近10家企业的合作,谢力军已经在江西电大建设起比较完整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体系。在“内外三层双轨三能力”会计实训体系中,随课分散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仿真实训、专项企业会计活动考查、岗位实习等五个模块相互支撑,体现出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积极进行了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方法改革,切实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多年来,谢力军不断积极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针对高职会计专业办学实践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先后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立项的5个课题,并将教改成果融入专业发展规划和课程改革的设计之中。他还及时跟踪会计改革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分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使“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生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谢力军看来,“因材施教已经成为衡量会计学教师的一把尺子。”
2009年5月,谢力军被评为“第六届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名师感言里,他这样写道:“当一名教师不难,当一名好教师难,难在你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求知欲旺强盛的,还带着些许高考自卑感的,思想极其多样化、略带边缘化的青年学生;在社会固有的那种眼光中,当你的努力可能被认定为一种虚化行为,失败感已经将你包围,你就感到更难。求真务实,谨严治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如何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中,选择最佳路径,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从教多年,谢力军坚信: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在成功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去教育学生,是谢力军一贯坚持的行为准则。
善于寻找生命中的下一个突破口
上世纪五十年代,谢力军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干部家庭,历史的风云跌宕、历次运动都在他身上和生命历程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痕迹,甚至一次又一次左右的了他的人生。小学的时候,家里距离学校只有两百米,他却每次都要等到学校打预备铃了才往教室跑。原因仅仅是受不了同学叫他“劳改犯的孩子”。虽然日后父亲终被平反,谢力军却也养成了不计较的习惯。他已经习惯了看淡人生、看淡机遇,习惯了在规定的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出口”。
因此,谢力军从最初的化学专业,转到现在的经济学方向,中间又考取了中文本科证,学习了法律等诸多专业。很多常人看来难以想象的成绩,在谢力军这里似乎都成了正常。
这种对人生的把握,也被谢力军用在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中。在江西电大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会计系是2008年唯一被学校向江西省教育厅推荐过的优秀教学团队。
谢力军,正是会计系主任。其实,会计系目前的教师结构并不算好,谢力军已是年过半百,而系里其他五位老师则全部在三十五岁以下;系里仅有谢力军一人为教授,其余几位年轻教师最高职称是讲师。在高校中,这是一支尚待磨练的队伍,也常常费力不讨好。但是在江西电大会计系,这支队伍经过短短几年,已经成为一支富有朝气、能打胜仗的优秀青年队伍。
这与谢力军重视教学梯队建设分不开。
谢力军常说,有预算的人生才成功。虽然时代所限,聪明的他未能按照愿望和规划完成自己最初的人生理想,但他仍旧在每一个时期,做出一次放弃之后,修正人生规划,迅速地找到自己生命中的下一个突破口。现在,他以家长之心,将这种人生感悟和经验,拿出来与青年教师一起分享。在谢力军的教研室里,每一位老师都是从规划人生开始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谢力军为这些青年教师专门制定了辅导制度与行动方案,通过公开教学、集体备课、青年教师说课、专题讲座等方式,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育人水平,重视师德教风建设,促进教师的职业养成,已经在会计系形成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而这种文化,不仅成就了谢力军,让也成就了青年教师本身和江西电大,一直以来,会计专业的招生都是最稳定的。“口耳相传”让江西电大会计专业名声在外。
扛起社会责任的大旗
刚刚过去的暑假,谢力军一天也没有休息,一个多月的假期,他跑了本地与周边省份的几个城市进行调研。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匆忙和辛劳。
近年来,谢力军先后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两项,主持九三学社中央课题一项;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一项、参与两项;主持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6项;参与江西省政协、九三学社江西省委调研课题4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含政协大会使用的)超过70篇,提交研究成果逾200万字。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他利用假期、周末等业余时间完成的。
今年夏天,他是为农村普遍存在的没有户口的“黑人”而奔忙。偶然发现这个问题后,谢力军看到了其中的严重性。“在农村,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而这部分人将来上学、就业、结婚生子、养老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合法的解决,这无疑将累积成重大的社会问题。”谢力军心急如焚。调研得到了九三学社江西省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他已经联合多方机构,基本完成了调查,调研报告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数据和分析必将触及到一些部门的利益,但是,“该说的话还是要说”,这是谢力军一贯的风格。
自从2000年加入九三学社以来,谢力军面向九三学社江西省委的实际需求,主动承担与专业相关的技术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在服务的过程中,他一贯勤于调查,善于研究,成绩斐然。通过九三学社江西省委,向江西省政协提交提案、大会发言稿超过50件;通过九三学社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供提案等大会材料三件;通过九三学社中央,向中共中央反映信息一件;向九三中央反映信息超过30件。
2005年,新农村建设在我国广大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一派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中,谢力军却在九三学社江西省委组织的一次调研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当时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阶段,但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区对新农村建设都理解不到位,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甚至就是在墙上刷了几条标语,这显然是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精神的。”谢力军深知,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在第一阶段就出了偏差,日后的工作将更难推进。回来后,谢力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关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成本管理的建议》。这份提案得到九三学社中央韩启德主席的高度重视,在提案上作了亲笔批示后呈递国务院,之后,又得到国务院回良玉副总理重视与签批,最终为国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意见。在2006年元旦前后,谢力军这份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见解,被专家两次选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专报》,送至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们的案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正因此,谢力军刚刚加入九三学社不久,即被聘为九三学社中央特聘信息员。作为一个刚刚加入的普通九三学社成员,得到这样的聘任实属罕见。随后,谢力军又先后被聘为江西省检察院特约检察员等,在他的生活中,从来不曾奉行“中庸之道”,在他看来,直言敢谏才是一个公民应有的素质和品质。
在很多人眼里,谢力军已经不是纯粹的教师,他的学术造诣和社会影响力,都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教师。然而,谢力军依旧平静和淡然:“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现在,我只是在做我应该做的事情。”在内心里,谢力军将自己归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谢力军曾在名师感言中说了这样一番话:“教学相长,我也从他们身上感受青春活力和智慧的火花。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愿来生再做一名教师。”真诚的话语,蕴含着朴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