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内化”过程

2009-11-13 03:54李顺德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方法

李顺德

摘要:道德内化是自我主动进行的,是自我主观努力的结果,只有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才能有效地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道德内化;方法

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义的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内在性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

道德内化,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的东西,以此教育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真正认同这些准则,并且成为自觉的要求,坚定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实现了道

德内化。

一、道德内化是培养中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

实现内化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当学生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以后,由客体变成了主体。

德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产生漠不关心或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对教育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学校在德育过程中,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满足于常规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应遵循道德内化的规律,重视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二、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榜样,形成道德认知

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因为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宋庆龄也认为:“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欺骗;大人打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打人。”是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给人以极大的影响和感染,激励人们自觉自愿地进步,所以,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中,以高尚的人格榜样实现道德内化形成道德认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1)让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

白岩松在《新闻与写作》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年轻的学子到北大报到的第一天,请一位路过的老人替他看行李。一个多小时后,当那位年轻的学子回来时,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几日后,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尽职尽责地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季羡林先生的身上,年轻的学子认识到了什么是高尚的人格,形成了道德认知。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季羡林先生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将无可置疑地塑造出自己健全的人格,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们应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榜样,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

(2)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树立成为榜样

库仑在《在开始的时候有父母》中说:“通过文学进行文学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教育方式之一。”一本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认同的人物,而且,正如教育家凯帕累克指出的那样:“文学能给学生们一个他们可以效仿的人物——那些现在比他们人格高尚,而只要他们努力,也可能变成的人格高尚的人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坚定不移信念的保尔•柯察金、《老人与海》中那位与鲨鱼搏斗的不屈不挠的老人、《巴黎圣母院》中那位外表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文学可以充分施展其魅力,将榜样深入到读者的内心,形成道德认知,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走向美好和光明,从而影响人格。

2.巧用赞美,实现道德内化

赞美是来自外界的,令学生兴奋的刺激,是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是激发学生内驱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动力。教师应该有“再小的善行都应加以奖励”的观念,努力发现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并用一句句赞美的话语,使学生感受到真诚的鼓励,从而实现道德内化。赞美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因时因地赞美学生。赞美非常具有时效性,教师如能抓住时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及时地给予赞扬,使学生产生愉快的体验,从而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为,定会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爱护公共环境,尊老爱幼,举止文明……都是我们教师应该抓住的可以借赞美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契机。

(2)借他人之口赞美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赞美如果直接说出来,学生固然会受到鼓励。但是,如果借他人之口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赞美,效果会更佳。这种间接的赞美愈是不留痕迹,愈能使学生相信。当学生从别人那里听到:“××老师夸你……”时,受到的鼓励一定比听到教师当面的赞美更多。

(3)利用身体语言赞美学生。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身体与身体的接触会使他们产生心灵相通的感觉,受到关爱的喜悦以及亲切感和亲近感,因此更容易接受对方的语言。教师在语言赞美的同时,如能辅以动作,如摸摸头、拍拍肩、扯扯翘起的衣角等等,更容易使学生感动。

在校内外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活动,并把活动成绩纳入德育考核之中。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道德教育得以深化、使社会核心价值得到内化,这对于学生理想、态度、责任、技能、纪律、需要、荣誉和作风等道德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行为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方法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用对方法才能瘦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