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浅探

2009-11-13 03:54杨淑艳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情境数学教师

杨淑艳

数学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领悟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兴趣是人积极地认识、欣赏和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地、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但是只有好奇心而没有明确的目标容易得到满足,并常在满足后很快消失。而兴趣有较明确的目标,得到满足后,不仅不会消失,反而更加浓厚。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愉快地努力求知,勤奋钻研而乐此不疲,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除了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外,还应该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乃至穿着无不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必须做到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现给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秀素质,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敏锐的数学智慧和丰富学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日常教学把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人类道德的崇尚以及对美由衷的赞叹传达给学生。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才会增强教育的感染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沟通师生关系,创建深厚的师生情感,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巧设导入,诱发兴趣

儿童无论学习任何事,最主要是开头,只要开头让他们产生兴趣,他们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这样。因此,教师课前要深研教材,充分作好课前准备,要围绕所授内容,精心设计新知识导入,只有“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才能把学生像磁铁一样地吸引住,从而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自行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根据学生爱动物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生答:喜欢。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高兴吗?生:高兴。多媒体显示大象的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小动物们唱着歌依次出现。)师:大象来了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生:小狗、小猴、小猪。师:分别有几只呢?生:小猴6只,狗5只,小猪2只。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师:用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分类方法。学生这时积极动手,排的排,分的分,数的数。这样导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课堂活跃,气氛浓,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引入了新课学习的内容,其后边的教学效果远远好于呆板地讲授例题。

三、巧用活动,以动激趣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新授内容时,是深入每一个细节不停地讲,学生无需动脑,被迫听,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感到淡乏无味而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特别是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如果让他们坐着规规矩矩地听课是不可能的,即使坚持听完一节课,也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好动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课堂上设计不同的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极力追求的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上课一开始,我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棵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老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于是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又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很快地学生列出了计算式。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使他们各自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在动手实践中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总是对自己所亲历和体验过的事情有着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和组织每一位学生参与实践,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当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如:在教学二年级“对称”一节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将课前每个小组准备好的蜻蜓、蝴蝶、树叶、小旗等学具图片进行分类,并折一折、猜一猜、画一画图形对称轴,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中亲身感受、合作交流、深入思考和各抒己见。这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无限,不仅令学生充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而且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感受到数学之美,同时还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成功体验,稳定学习兴趣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发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并且要及时发现并肯定他们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的回答问题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回答问题“卡壳”时,不能不负责地让其坐下,那样就会逐渐打消其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感、厌烦感,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其获得点滴成功,并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逐渐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其各种能力,增长知识才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情境数学教师
最美教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圆我教师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