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爱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从原来的轰轰烈烈到现在的“日渐萧条”,给我们许多的启示和思考。新课程改革,让很多家长不能理解,砂教师也产生了许多困惑。从数学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数学素养没有太大提高,反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所降低。反思这几年的课改之路,针对广大教师对课改的困惑和迷茫,本人就其产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有点“散”
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编写零乱、不系统。的确,新教材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几何、代数、统计分得那么明显,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材结构“散”一些,这反映了数学的本源。现实生活的数学不可能那么纯粹,几何、代数、概率统计分得那么明显、那么系统。数学本身经专家整理后,形成系统化知识时,数学已经“精英化”,而不“大众化”了。尽管这样便于学习,但不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对学生思维方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新教材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它兼有学科过程和经验过程双重特点。既有一板一眼的逻辑顺序,也有内容丰富的情景和引人入胜的数学化过程;既有不同知识领域各自的内在结构,也有这些知识领域交织在一起的“模糊”局面。这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影响其计算、推理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散”是有散的道理。我们在教学时,要领会新教材编者的苦心,不能一味地把重点放在显性形态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上,只关心数学的逻辑性系统性,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要让学生按自己的经验和观察问题的方式去认识数学,解释数学,以求他们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师的调控能力不能适应课改要求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难于控制课堂纪律,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进行有效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
三、数学课堂有点“乱”
的确,现在初中课堂活跃了,他们不像是初中生,而像小学一年级学生;他们不再正襟危坐地听课了,而是踊跃地参加问题讨论了。这是好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终于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亲自去实践、去探索,敢于质疑老师、质疑教材,难道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如果我们教师一味只当录音机、复印机,那么这种人有何价值呢?
有的老师还认为让学生“合作互动、自主探索”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在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好调控,当好平等中的首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能遏制学生的探索,要放手让他们去发现。记得有位专家曾高度评价在一节因为探索而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这位专家说,尽管在一节课中,因为让学生探索,而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它给学生以体验,它给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这是练上千上万道题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我想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合作交流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但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教师有效地进行调控。
四、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情感目标理解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关怀需要爱,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别是对“差生”更需要给予关怀、爱护。如在提问、练习中,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达到要求时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并不断鼓励他们,要让学生经常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本质是好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极大地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课堂耳目一新。但是,好的教材,好的理念,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所以,课的课程改革,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前提,让教师真正地理解新课程理念,把新的理念付诸于教学行为,让理念与实践结合,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