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凤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如果我们善于挖掘出它的审美因素,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就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观念端正。” 这一精辟的比喻恰如其分地阐述了美育的重要性。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文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联想,唤起美感,完成美的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是结合阅读教学来进行。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反复朗读,品味美
朗读是一种多种器官参与的传达感情的艺术。在学生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之中,体会课文所描写的具体形象具有哪些方面的优美之处,使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中感人的抒情描写、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这么大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远方。”这段文字很美,是感情朗读的好材料。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老师范读后,自己用惊叹、抒情的语调反复地读,并让他们边读边联系课文中的插图进行画面的想象。草塘就如同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洋,碧波涌动,向远方延伸。学生朗读后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既有赞叹又有喜爱。带着这样的情感再配合音乐进行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感受到草塘之美,从而产生一种亲眼看见草塘的真切感,草塘这一美好的艺术形象必能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创设情境,领略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自然美。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体味到这些不同的感情焦点,才能体味到自然美的精髓,才能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是以课文为中介的,并不是实地欣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如《草原》这篇课文,写了草原特有的秀丽美景及生活在草原上的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反映了蒙汉人民的友谊。上课伊始,先播放汽笛长鸣的声音,告诉同学们现在正坐在汽车上,前往草原旅游,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感受蒙族同胞的盛情款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播放草原上美丽风光的录像:蓝天、白云、小丘、羊群……并伴着悠扬的草原牧曲,学生随着镜头边欣赏草原上迷人的风景边听着老师生动的介绍: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辽阔无垠。那儿土壤肥沃,水草丰美,野花飘香,湖泊晶莹,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地方……这样美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一下子就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并产生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三、感悟形象,发掘美
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光辉形象,可以使学生心灵中的英雄形象更加高大,使他们萌发崇高的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学生受到了美好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设法,引导学生认识、把握课文中人物形象,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如《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而是在与面包老板交流过程中,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表达内心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久久地、凝视着、吃力地、趔趔趄趄”等词来感受作者此时此刻宁可挨饿、受苦受痛,甚至舍弃生命也不把国旗作为交换条件去换一块面包的爱国之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挖掘、透视人物那美好的心灵,并从中受到熏陶,产生一种愉悦感。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四、展开想象,创造美
叶圣陶说:“必须要驱遣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领悟意境的目的。”体会作者感情与想象是密不可分的,展开了想象,思维便会放飞于课文所描绘的事物的形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字凝练、意境深远,尤其是课文中的优秀诗歌和散文,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富有意境美。那些优秀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小学生知识、阅历有限,教学中要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寻找、感受、品味、欣赏最美的意境。
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诗句,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名篇,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也是美的结晶。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没有美的情感,教学必然是干巴巴的知识灌输;没有美的教育,教学必然是冷冰冰的抽象说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对学生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他们的情绪,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其自觉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