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新
《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给广大数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要为原始的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理念,如何让手中的教材体现出教有情趣、学有滋味的感觉,成了我们新的话题。为了避免课程的突然更换给教学带来影响,笔者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使他们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并能灵活运用数学。
二、让旧教材体现新精神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选取教法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生理发展特征。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流程和思维流程来安排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为主来设计教学过程。
从课堂教学“学、思、乐”三字经出发来优化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目的。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在进入课堂时,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他们心里期待的是“这一节课好不好玩”,对感兴趣的东西就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没兴趣的则拒之千里。因此,有些烦躁的数学课之所以不能被学生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情趣,学生学得也就没有趣味了。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期待,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童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既是帮助学生做好学前心理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热情,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更多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若遇到什么问题,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简单的提示,并鼓励、表扬能够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最后再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去解决,他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在讲质量问题的时候,我先提出:一千克铁和一千克棉花哪一个比较重?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答案:有学生说当然是铁重,也有学生认为一样重。我让双方自由辩论,认为一样重的是甲方,认为铁重的是乙方。学生各讲各的道理,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我抓住时机肯定了甲方(胜方)的正确判断,同时也表扬了乙方(败方):“谢谢乙方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讨论辨别是非的机会,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好吗?”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乙方的同学也并不会因此而消极,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节课才算的上真正的成功。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提问:“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四、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发现真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首先由学生回忆、思考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从而类推出平行四边形是否也可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呢?通过设疑,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经过初步考虑,对问题进行分解,首先提出了两个需要解决的子问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转化?第一个难题是转化成哪个平面图形?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它与转化成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各小组就着手展开了第二次讨论,学生手脑并用,通过拉拉拼拼,有的拼出了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有的拼出了近似于正方形的图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的表现出了协调的专长,有的表现出了决策的才能,有的表现出了较好的钻研精神,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思维的比较中取得了对问题的圆满解决,萌发出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随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反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不仅认真聆听同学的发言,还不断地提出疑问或补充,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反馈,学生意识到集体的智慧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聪明,合作学习使问题得到了最优化的解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人格完善。
总之,课堂教学方法的每一个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习惯培养出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才能被吸引住,才能情为之动、趣为之生,真正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