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兰
生活现象告诉人们,吹上去是凉的,呵上去是热的。同样教育学生批评是烦恼的,表扬是高兴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欣赏教育、愉悦教育、个性教育成为主流,认为多“呵”少“吹”,有利于学生的成人成才。事实果真如此吗?未必。笔者以为,“吹”有分寸“呵”有度,才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自然规律。不是吗?诸君别忘了,三伏天“呵”上去使人厌烦。三九天“吹”令人憎恶。所以。无论是“吹”是“呵”,应看三点:一看时间,二看地点,三看原因。
1.热了“吹”。冷了“呵”。中学生毕竟没有成人的城府那么深,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任云卷云舒。学生思想单纯,甚至幼稚,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甚至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相反,受到一点挫折打击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灰意冷甚至垂头丧气。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把握住火候。学生骄傲狂妄的时候,应想法让他们冷静谦虚、再接再厉、稳步向前;学生失落受挫时,应鼓励其找到自信、充满活力、昂首挺胸、勇往直前。这就叫“吹”“呵”得恰到好处,如同冷了加件衣服,热了脱件衣服,那才会舒服。这种关心也才显出本性,被关心的人才会发自内心地感谢。
2.明处“呵”,暗处“吹”。“人活脸,树活皮,墙上活了一铣泥。”说得是人面值千金。这世上没有不要脸面的人。不用说,中学生更要面子,尤其是异性在场时。因此,表扬批评还是应当瞄准时机的。学生有了进步,干了好事,应在人多的地方表扬,他会以为你是伯乐,发现了千里马,视你为知己。学生犯了错,尤其是青春期的中学生,批评应选一个僻静的地方,此时言语再严厉,也不要紧。师视生如子女,生视师为父母,子女在父母面前是不会太伤脸面的。如果,教师当着许多同学的面,提名道姓地大加训斥,甚至骂个狗血喷头,那有可能会出问题,挨骂的学生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我就这样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反正不是“好东西”吗!索性就坏到底。所以,如果要当面批评,还是含蓄委婉地旁敲侧击为好,不点名学生也明白,这样既敲响了警钟,又给学生留了面子,何乐而不为?
3.斟酌原因,“吹”“呵”分明。不论家庭环境、校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学生生活其中。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既有真善美的熏陶,又有假丑恶的感染,所以,学生的言谈举止也注定多种多样,优劣不一。由于他们的人生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判断能力不强,犯错也是司空见惯的。师之职责就是为学生的思想洗澡,洗涤他们思想的污渍,培育他们健康地成长。在这一点上,过去有的教师的确有些太严厉,而现在却走向另一极端,和颜悦色多了,表扬赞美多了,激励喝彩多了。但正面的鼓励如果不能恰到好处,过分了,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极有可能“春风得意,马失前蹄”。未成年的学生毕竟是难把握自己的。谁不喜欢听赞美之辞呢?所以面对学生,教师须“吹”有分寸“呵”有度,不能因为讨一时的高兴,该“吹”却“呵”,到后来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固原市原州区头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