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2009-11-11 03:31吴松河
经济师 2009年9期
关键词:开发民营企业人才

吴松河

摘 要:人才的素质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坚持人才强市、聚才兴企的人才发展战略,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体制,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系,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的巨大冲击,人才资源开发问题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向高层次转型升级的瓶颈。文章针对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才 开发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203-0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素质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众所周知,温州经济最大的特色是民营经济,而人才又是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如今的温州,正在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崭新之路,民营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已走向高端化、国际化的关键机遇期,人才开发问题已逐步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向高层次转型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成为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一、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从围绕服务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出发,确定了企业人才开发的新思路、探索了新机制,在人才环境、队伍、结构、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一个全社会尊重知识、爱惜人才、争当人才的氛围正在形成。一个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拴心留人、激励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正在形成。一个用事业留人,用优势产业留人,让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舞台已初步形成。

1.抓观念创新,确立人才开发的战略地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并逐步建立符合温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是实施人才战略的根本所在。政府把抓生产力发展、抓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和经济强市首先是人才强市的认识,实现人才资源政府组织配置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大力激活人才存量,鼓励支持企业间、企业与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间人才的优势互补、合理流动,充分体现人才择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抓机制创新,营造人才开发的政策环境。“好环境比高薪重要。”如何在温州营造一个开放的人才政策环境是上下各级共同回答的课题。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实施跨世纪人才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环境,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才资源、引导人才活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海纳百川”、“刚柔相济”的指导思想,努力构筑温州人才高地,吸纳国内外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引进和合理流动的若干意见》、《关于贯彻实施浙江省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的通知》、《温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大力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打开“城门”,降低“门槛”,简化手续,放开放活,富聚人才,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合理流动,畅通人才来温的“绿色通道”。

3.抓体制创新,搭建人才开发的事业平台。为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创业者乐园”,几年来,温州市通过体制的不断创新,构建起优势产业和事业平台,让企业人才有展示才华的天地、发挥作用的舞台。逐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引进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宏观决策机制。特别是用人单位在积极创新有利于高素质人才价值实现的分配机制方面大有改观。一是逐步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按市场定价位;二是实行以岗位工作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三是积极倡导按要素分配,允许高素质人才以专利、专有技术等形式获得利益,以技术入股形式收取股权利益,以人力资源形式获取人才资本收益,以无形资产折成股份入股获取收益的形式在企业逐步展开。

二、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剖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态势的不断推进,企业的规模扩大、新资源的不断涌入、经营环境的日益改变,曾经极具温州特色的基于本土文化和地方劳动力及血缘关系网的人才配置方式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管理模式的家族化,个人情感色彩和影响力突出,机制僵化,大权独揽,员工关系管理的随意性,缺乏长远的用人眼光,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等等,造成员工对企业缺乏应有的归属感和安定感。从而就出现重管理,轻培养;选才理念陈旧,择才范围过窄;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等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弊端,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主要表现在:

1.总量不足,存量不活,增量不大。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总量虽有明显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显著。再加上企业改组,人才外流,上世纪60、70年代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退休高峰期等因素,造成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小,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

2.人才结构布局不合理。从职称结构看,温州市现有的中、高级职称人员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研系统;从学历层次看,企业人才学历结构普遍不高;从专业结构看,从事支柱产业、工程技术等科研开发、创新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如闻名遐迩的苍南商标印刷业也只能借深圳等地开发的高科技成果作一些加工技术层面的生产。这与温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极不匹配。

3.人才层次缺乏阶梯性。高职人员中高年龄和退休人员所占比例很大;低职人员中年轻人员比例较大,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年龄结构,技术人员队伍的阶梯性结构不合理,青年、拔尖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梯队断层现象严重存在等等。

4.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还不够重视。只重视经营管理人才的使用,忽视、轻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忽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企业重才轻德,着眼于短期经济效益,也制约了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开发的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温州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必须通过观念转变,机制转轨,素质转型,制度创新,政策调整等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其特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子。

1.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把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上重要日程。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民营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人事部门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应当从温州市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积极主动地协调有关管理部门围绕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目标,形成合力,协同运作,更好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多种形式的职能服务。真正把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各用人单位都能做到以事业留人才,以感情留人才,以待遇留人才。

2.进一步改革创新,努力营造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良好环境。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人才强市目标,关键在于能否创造一种良好的人才环境,即良好的体制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其中良好的体制环境是核心。

第一,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重点是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实现重大突破。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聘用制为主的基本用人制度,形成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第二,要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让一流人才有一流报酬,这是优化人才环境的核心问题。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工资分配的市场化办法,探索建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大胆试行年薪制、技术入股、协议工资或股权等利益分配形式,进一步搞活内部分配,鼓励科技创新。

第三,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人才创业创新,为人才发展创业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美化生态环境,彰显城市文化,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和平安社区等建设,使人才能在温州安居乐业、和谐共处、施展才华。

3.进一步调整结构,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人才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大力培养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即重点产业、重点工程等领域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重点学科和关键技术的带头人,通晓国际惯例的高层次商贸人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开发上要坚持培养和吸引两手抓。一方面在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加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提高,强化继续教育,加强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近期温州市制定的“瓯江人才计划”为民营人才培养提供了大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要走出省门、市门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清理和取消引进人才的各种限制政策和不合理收费,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人才来温发展创业。

4.进一步优化配置,不断完善企业人才的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办法,以人才交流中心为依托,培育建立企业经营者市场,发挥信息咨询、任职培训、资质评价、人才推荐等功能,努力为经营管理者和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新型机制。要在人才市场已有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人才信息体系建设,形成与其他要素市场相贯通的人力资源大市场,推进人才市场的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逐步实现人才市场由政策向法律规范转变,保障人才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郑钊)

猜你喜欢
开发民营企业人才
人才云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