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2009-11-11 09:17郑水泉吉昌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德育工作特色

郑水泉 吉昌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国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高校德育工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入探讨与总结我国高校德育工作30年取得的经验,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德育工作不平凡的30年,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德育工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拨乱反正与初步建设的阶段(1978年~1985年)。这是德育工作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的阶段,主要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教育相结合,着重强调思想解放与尊重科学相结合、振兴中华与勤奋学习相结合。二是曲折摇摆与艰难探索阶段(1985年~1989年)。这一时期德育工作由于受到国内外大小气候的不利影响,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处于迷茫的局面,德育工作开展相当困难。三是反思总结与巩固建设阶段(1990年~2000年)。在“八九”风波后,通过对德育工作的全面反思,总结了我们在思想战线上的工作失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四是改革创新与蓬勃发展阶段(2000年~200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与蓬勃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凝聚了人心,也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30年的曲折发展磨砺了育人之道,30年的坚定信念结出了丰硕成果。总结30年高校德育工作,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德育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而获得新生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壮大的,发展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德育工作而取得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思想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已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团结动员广大师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按照社会主义的宗旨和原则培养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工作,就是深刻阐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旗帜意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功能,突出它是引领青年学生和广大教师行为的方向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发全体师生的创造力,把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目标上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引力场;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风尚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精神合力,发挥独特的引领功能、整合功能和规范功能,成为我们校园的时代风气和师生道德的方向标。在具体行动上,及时有效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道德教育,也应以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良好道德自律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把学生作为主体和根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高校一切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的中心,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实现在人的培养目标、模式、手段、过程等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实践表明,要做到科学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一是提高人文素养与培育科学精神相统一。人文素养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科学创新不仅仅依靠前人知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感悟式的激发,而人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真知的必备素质,是促进人文精神的启迪与巩固的重要环节,只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培养全面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是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先导相统一。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成长,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人;教师为主导就是强调教师的先导作用和示范作用。三是综合素质与德育相统一。强调综合素质就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育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德育是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四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缺乏个性的发展,就不是全面发展;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也只能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形态。要实现教育创新,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进学生优良的个性发展。五是立足现在与面向未来相统一。立足现在,就是加强当前学生的品德教育,筑好持久发展的基础,感悟道德并升华为理性,内化为习性与自觉。面向未来,就是让高校德育工作有一定的持续性、延伸性,形成持久、稳定、强烈的道德品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与时俱进,着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形式上,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使得德育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所谓坚持与时俱进,就是把批判与超越、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批判继承是超越发展的基本前提,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的目标指向。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与时代同步,不断推进德育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不断赋予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新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新时期学生表现了不同以往的价值判断、行为标准、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发现新方法、新思路,产生新成果、新成效。当代青年学生总体上具有思想活跃、知识面宽,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开放性、容纳性强,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强的特点,既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又与时俱进地顺应时代潮流,敢于在世界的竞争风浪中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良好精神状态。2008年我国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地震灾害,中华民族受到了惨烈的历史性磨难。在大难面前,我们的年轻一代,经受住了自然界对人类发难的心理考验,经受住了大难面前担当重任的责任考验。2008年6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广大青年表现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证明,我们的年轻一代是完全能够经得起艰巨的历史考验,承担起民族复兴大业的一代,我们的年轻一代是有希望的一代,是可以重托的一代,是能够继承和发展伟大民族精神的一代。但与此同时,少数青年学生也存在着的一些不良倾向,如理想目标不明、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不能正确对待荣誉与奉献的关系等。这就需要我们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不断增强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具有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热心与耐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培养学生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现代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增强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自我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精神。

四、发挥榜样力量,注重典型引导,促进校园德育工作和师生精神面貌全面提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水平以及人的道德水准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我们要注重区分道德要求的层次性,把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性要求结合起来。普遍性要求是针对高校大部分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并不是最高理想要求;先进性要求既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及国内外复杂的发展环境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也是广大群众中杰出的先进人物和优秀的代表的现实行动。普遍性要求是先进性要求的基础,先进性要求是普遍性要求的导向,提倡先进性就是发挥榜样的示范、凝聚作用,带动整个群体的素质的提高。

榜样作为一种理想品格,总是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民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是人们道德理想的表现。榜样之所以是榜样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就是榜样在道德上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他们比一般人更能够深刻地认识社会道德关系和历史发展方向,及时把握历史进程和人民的要求,具有比别人更炽烈的道德情感、更坚定的意志。人们可以在榜样身上感受到先进性的力量并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意向和决心。通过榜样的引领,学生对规范的遵守就不再是迫于外在压力的强制,不仅仅是出于某种理性的考虑,而是情感、意志、理性诸方面的统一。因而,对于行为者来说,他会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体会到道德品质优化的愉悦,从而也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守规范,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扬弃外在强制性的一面,达到“从容中道”、“不勉而中”的自然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在学习杰出校友宋鱼水先进事迹过程中,正如校党委书记程天权所评价的那样,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宋鱼水校友是一位“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好榜样。她是一个普通人,是我们的校友、学长,也是我们的人生楷模和学习榜样。宋鱼水校友在工作中追求并实现“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境界,是值得全体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她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在工作中不仅要不断追求业务上的卓越水平,而且要实现本职工作更高价值和境界的追求,落实到德育工作中就是让教师、学生满意,让人民满意。大家深深感到,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工作中不断钻研、不断创新,为实现创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是我们向宋鱼水校友学习的最大收获。

五、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把高校德育工作与整个社会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起来

改革开放30年,不仅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中国人民从没有如此自豪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尊严。30年的辉煌历程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功绩不容否定。其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时代提出的最重大的战略课题进行理论创新。3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认真总结,同时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把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与高校发展结合起来,尤其与高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在宣传学习中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面认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广大师生在学习中自觉认识到个人道德修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关系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历史已经证明,道德建设既是文明推进的标志,又是催生文明的动力;每次文明的提升都必然推动思想道德建设,每次道德的进步都必然增添新的文明飞跃。

通过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宣传学习,促使大学生永远铭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正确认识“两个不变”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0年的奋斗历程使我们有信心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更加兴旺发达,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会更加丰富,高校德育工作也必将呈现出更加崭新的面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会更加辉煌。■

此文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2008年课题“改革开放30年北京高校德育工作总结与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德育工作特色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