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娥
[摘要] 目的 探索心脏骤停急救的有效措施。方法 23例心脏骤停患者在医护敏捷、迅速、准确配合下实施心肺复苏。结果 Ⅰ期复苏成功11例,Ⅱ期复苏成功8例,Ⅲ期复苏成功4例。结论 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医护人员相互合作和熟练的心肺复苏术是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重要关键。
[关键词] 心脏骤停;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7-180-02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心脏突然丧失泵血功能,导致循环完全停止。常见原因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与过敏、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手术与麻醉意外,以及电击、溺水、窒息等,其中以冠心病为最多见,病情出现突然,直接威胁着患者的生命,需要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护士亲临第一现场,必须分秒必争,敏捷、迅速、准确地配合医生,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医护人员相互合作和熟练的心肺复苏技术是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重要关键。自2006年以来,我科急救心脏骤停患者23例,由于医护人员及时有效的配合急救与监护,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患者,男16例,女7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39岁,平均年龄63.5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风心病2例,心肌病4例,心肌炎2例。
2 治疗结果
经抢救,Ⅰ期复苏成功11例,Ⅱ期复苏成功8例,Ⅲ期复苏成功4例。其中16例患者在院内治疗原以病期间发生心脏骤停,7例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后入院。19例复苏成功并痊愈出院,4例心肺复苏后经数天或数周抢救最终死亡。
3 急救要点
诊断确切及时,最佳诊断时间15~30s,要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如发现患者突然出现神志丧失,全身抽搐、大动脉博动消失、心音消失或心电监护示“警告性心律失常”、或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时、或心电图正常的QRS波群消失,而代之以不规则、大小形态不一的心室颤动波,即可作出心脏骤停的明确诊断,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实施心肺复苏术:①胸外心脏按压,首先立即尝试拳击复律,从20~25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处拳击1~2次,如无心跳立即胸外心脏按压[1]。并同时呼救,派人通知医生,切不可抛开危险中的患者寻找上级医生后进行抢救,以致耽误抢救时间。②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药(首先静注肾上腺素),施行电击除颤等重要救治措施;如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根据病情选用利多卡因75~100mg、或溴苄胺250mg、或普鲁卡因胺100~200mg静注,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2];③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实施人工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加压给氧、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④立即安装心电图机作心电监护;⑤作专人护理,密切观察患者T、P、R、BP,保持静脉输液的通畅,供给急需物品,详细记录抢救过程及病情变化。做好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与沟通:心脏骤停的患者病情较重,患者家属心情往往比较急切,医护人员更应与家属保持交流和沟通,随时解答患者家属的问题,使患者家属可以理解和接受事实,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抢救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
4 复苏后护理
复苏后送入加强监护病房继续连续密切监测,在积极维持血液循环及有效通气功能的药物应用,要严密监测心律的变化,观察病人的意识形态、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及血气分析结果,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治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并专人负责记录患者每分钟的生命体征、用药种类、剂量、用药的剂量和间隔,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何时吸痰、除颤等,使抢救过程中的用药量和病情变化,一目了然,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疗。详细交接班,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准确掌握心理状态,做好抢救记录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通知医生酌情处理,以防再次心跳骤停发作。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预防压疮、呼吸系统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
5 护理体会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的重危急症,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严重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高血钾、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或过敏、触电、溺水以及麻醉或手术中意外等均可引起心脏骤停。若不及时抢救,必将导致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的缺血、缺氧而危及生命。临床中发现心脏骤停患者,必须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地进行快速实施抢救措施,尽快应用人工恢复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迅速接上心电图和建立静脉输液和给药通道抢救。无论在医院内住院或急诊留观的病人发生心脏骤停,大多数情况下是护士首先发现心脏骤停病人,如何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很重要的间题应当重视护士的冷静应对,做到:①细心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做到心中有数。②掌握判断心脏骤停的依据,抓住关键,以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呼吸停止为重要根据;喘息样呼吸、瞳孔散大为次要依据,当机立断进行抢救。能否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争分夺秒,准确无误的抢救,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死亡的关键[3],护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据我们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和对心脏骤停的急救经验,敏捷、迅速、准确的医护配合,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按照心脏骤停应急预案和流程,制订组织分工方案作指引,快速实施各项措施[4],按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生存链概念,按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4R指快速接近、快速CPR、快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四者紧密结合,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措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以同步实施,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浪费时间,提高抢救效果[5]。患者虽经抢救复苏后恢复心跳呼吸,但如果观察病情或治疗措施与护理不当,仍有再度发生心搏骤停的危险,因此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十分关键。应有专人负责记录患者每分钟的生命体征、用药种类、剂量、用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等,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6-233.
[2] 方圻. 现代内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120-1124.
[3] 沈洪,朱志宏. 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2000系列讲座(17)科学的急救方法与生存改善[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44(7):443-444.
[4] 黄元伟. 心血管病诊疗手册——心搏骤停与复苏[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53-461.
[5] 李石虎. 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心肺复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1.
(收稿日期:200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