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净
摘要:本文从《红楼梦》的版本、神话结构等方面着手进行讨论,探究石、瑛、玉的相关关系,即三者各有其独立存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面,却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
关键词:《红楼梦》;石;瑛;玉;相关关系
一、《红楼梦》的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有:①脂评本。共十二个本子,包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列宁格勒藏本、戚序本、蒙古王府本等。其中尤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种最有价值,它们的祖本都是曹雪芹在世时的本子,能较真实地反映出原稿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早期“脂本”,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②程高本。包括程甲本、程乙本、王希廉评本、亚东初排本、亚东重排本等。③新中国成立后的版本。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依据“亚东重排本”为底本;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依据“程乙本”为底本。
对比程甲本《红楼梦》和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梦中所闻僧道笑谈的“还泪之说”开头部分,脂本原文如下:“……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 竟是千古未闻之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1]
而程甲本则为:“……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 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由此发现,按照程甲本中的意思,这个石头就是神瑛侍者,两者是同一体的。同时程甲本中“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与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的情感基调形成强烈反差。无材补天而产生的失落感、悲伤感和虚无感,形成的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深入骨髓的凄凉和伤感,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而在程甲本中石头却毫无哀伤的感觉,反而“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石头安享其乐,到处游玩,这与整个《红楼梦》“彻头彻尾的大悲剧”的悲剧氛围格格不入。把石和神瑛使者划等号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二、《红楼梦》的神话结构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中明确说出了石、瑛、玉来自两个不同的神话体系。石来自女娲炼石的传说, 瑛则来自木石前盟的传说。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2]此为女娲炼石的传说。石头是娲皇氏补天剩下未用的一块,弃在青埂峰下,点出了石的出处和流落地点。而说“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遂自怨自叹”,则表明这石头开始转变为灵石,且具有一定的人格意义。
木石前盟的神话传说:“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3]
将两个神话进行对比发现:石头经过锻炼已具有灵性甚至具有人格的意义,但它的本体还是石,并没变成人。“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由此石头—美玉完成了幻化。美玉的母体也还是石头,并不是人;石头和美玉都不是神瑛侍者,也不是贾宝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的前身,因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下世为人。值得注意的是神瑛侍者的赤瑕宫,瑕也是“玉小赤也”,瑛与玉也发生了关联。同时,石、瑛、玉发生联系有一共同的地点——太虚幻境。正是神瑛已在警幻案前挂号即将下凡之刻,由一僧一道袖石至警幻仙子处挂号并交割给神瑛“夹带”下凡。因此才有借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出的贾宝玉的出生:“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由此,石、瑛、玉借着贾宝玉的出生联系了起来。但是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
三、石、瑛、玉的相关关系
在中国古代“玉石”文化中,石与玉本来就是一体而二名并称,但是,玉与石实际上还是有着不同的意味和指向。《诗经·卫风·淇奥》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如此说来,石是天然、未经雕琢的,玉则是雕琢的,这大概就是玉和石最初和最基本的差异。
在《红楼梦》时空世界中,石代表的空间是神界时间,是原始,玉代表的空间是俗界时间,是现实;石源自神界,玉跌落俗界;石是真实,玉是人为。石被弃用,是无为,而在道家看来无为而无以为;玉是石动凡心,也有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的欲望,玉已开始丧失本真自然,染上了俗世的痕迹。
从神界跌落到俗界,本体神界的石头已经由一块“真石”蜕变成了一块“假玉”,因而“假玉”在红尘中的生涯又必然是短暂的,最终还是要回归石的本真,复归于神界本原,从哪里来必然回哪里去[5]。所以一僧一道在石头下凡时预言:“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石头也经历了从原始—历劫—回归的过程,就如梅新林所说的:“‘石头的‘石—玉—石‘神—俗—神亦即‘出发—变形—回归生命循环的三部曲重构神话原型。”[6]
贾宝玉的历程也是遵循三部曲的路径,神瑛侍者(神) —贾宝玉(俗) —神瑛侍者归位(神)(己卯本第十九回则有夹批云:“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据此可推测作为全书人间故事结局后的尾声,是警幻揭示情榜为宝黛重证前缘,石头复还本质),同样也是原始—历劫—回归的过程。赤瑕宫神瑛,从词意上说神瑛和有微瑕的美玉是相通的,而贾宝玉是假宝玉、真石头。在宝黛相见的第一场,宝玉急于知道的是“可有玉没有”,因此脂砚斋叹道:“奇极怪极,痴极愚极。”而被王夫人、袭人当成命根子的玉,在宝玉发起狂来却狠命摔骂。在宝玉身上处处体现石性特质,源自自然精华,不入流俗,所以石性不改。宝玉不走仕途经济,厌读四书五经,他看着鱼儿就向鱼儿说话,看着星星便向星星说话。他以他全身心的自然真灵性与世俗世界的人工雕砌作最叛逆的斗争,他不想接受仕途经济的人生梦想,更不接受世俗世界为他安排的“金玉良缘”,而是追求本真自然的“木石前盟”。贾宝玉在世俗的不断改造和与世俗世界的不断斗争中将石头的内在气质深深地铭刻在了内心世界。因此说贾宝玉是假宝玉、真石头。
总之,石头与神瑛均各有其独立存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一面。石、瑛、玉也在贾宝玉身上形成一种立体的勾连,像是一个立体的三棱锥,有三个独立的面,却也紧密相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2][3]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 孔颖达.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21.
[5] 梅新林.“石”“玉”精神的内在冲突[J].学术研究,1992(5).
[6] 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