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高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培养特点与发展

2009-11-10 07:33廖应良
现代企业 2009年9期
关键词:评奖高技术研究所

廖应良

一、战略高技术研究所的基本定位

研究所林林总总,分类方法也是各式各样。有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之分,有事业型和企业型之别。有的从事自然科学探索,有的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有的按学科设置,有的以产品命名等等。本文所指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所是研究所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应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主要研究内容。坚持以国家重大任务为牵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国际发展前沿,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军工型号任务。

2.具有整机集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储备和研发能力。承担完成过国家重大任务,形成了自主核心技术及学科优势。具有高水平的人才梯队和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3.具有在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引领重大需求的能力。密切关注并了解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需求,并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积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以及核心关键技术创新,以研究的成果带动和引领国家重大需求。

二、战略高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培养特点

战略高技术研究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研究背景强。战略高技术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军工型号任务,其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承担任务中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围绕要交付使用的产品而开展,研究的结果将直接获得实际应用。这就决定了此类研究所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研究背景。

2.科研平台大。首先,这是由研究所的定位和项目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此类研究所通常都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而经费的体量往往决定着平台的大小。有了足够的科研经费,工作才有可能向纵深发展。

3.工作周期长。国家重大型号工程任务往往要经历预研、立项、模样、初样、正样、产品测试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技术难题。同时,型号工程任务往往需要众多单位合作,组织管理要求严格,协调各单位、各部门也需要时间。这必然使得此类项目的研究周期较长。中科院某研究所承担的某有效载荷的研制历时达17年,就是一个例证。

4.锻炼机会多。战略高技术研究所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通常要求学生围绕国家重大任务,解决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问题,在强调技术创新性同时,更加关注技术的实用性和产品的可靠性,而对发表研究论文的要求相对较低。这种培养模式需要单位提供更多的资源,当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培养模式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更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增加了锻炼的机会。

5.培养质量高。通过参加国家重大任务,学生不但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机会学习了解国家重大任务的基本组织过程,增强完成重大任务中特别强调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协作配合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如何培养的政策建议

1.适当增加博士生招生名额,重点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从战略高技术研究所研究生培养特点可以看出,此类研究所由于研究工作周期相对较长,研究内容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招收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应成为其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从战略高技术研究所的发展出发,对此类研究所予以重点关注,适当增加其博士生招生名额,从而更好地发挥战略高技术研究所在引领国家需求中的积极作用,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完善评奖评优办法,实行分类评选或按比例单列评奖评优名额。当前,在以全国优博论文评选等多种评奖评优活动中,特别强调学生发表的论文。应该说这种评价体系有一定科学性,也方便操作。但是,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按照这种评价体系,战略高技术研究所的学生无论做出多大的实际贡献,也会因发表论文的弱势而与评奖评优活动无缘。这无疑将损害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影响研究所的生源质量。由此,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认为:要着力实现从以论文、奖励的数量、质量评价为主,实现向以创新实际贡献、创新发展态势、创新质量水平评价为主的跨越。这一主张为从事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学生在评奖评优中带来了新的希望。对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尽早统一思想,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评奖评优办法,让评出的奖项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

3.调整毕业生留单位就业比例,实行由培养单位按需要自行控制。战略高技术研究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注重人才的引进工作,同时更加重视人才的自行培养。工作经验尤其是参加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实践经验,是此类研究所选人用人的关键要素。自行培养的毕业生业已经过实践锤打、初具经验,是比较理想的人力资源后备力量。学生留在培养单位工作可很快进入角色,甚至可直接延续、深化学习阶段的科研课题,很快为战略高技术研究所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为了避免自我僵化,学生毕业后留在培养单位还有比例限制等种种规定。宏观上看这些规定不无道理。但由于战略高技术研究所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有工程研究的实践经验和工程文化的熏陶,为此建议对此类研究所有些个性化安排。比如适当增大研究所的自主权,尊重研究所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按需配置人力资源,吸收更多的自行培养的研究生加盟,加快研究所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猜你喜欢
评奖高技术研究所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评奖获奖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心力衰竭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