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学军
什么是历史?一般来说,历史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过的事情与进程。事实上,关于历史至少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人类过去生活的实际事实,也即历史事实或历史本体,史学界称为第一性历史,简称“史实”;另一种是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来的历史,它体现了人类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种认识上的努力,人们称之为“历史的认识”或“符号(文字)的历史”,史学界称为第二性历史,简称“史学”。在日常的话语中,我们通常是在“史学”的意义上来使用历史的概念的。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历史学家根据过去的各种材料用文字写下来的历史是可信的吗?他们用文字所写的历史是真实的吗?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可信的,是真实的。因为历史是曾经存在过的客观实在,因此,只要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的时候,秉笔直书,历史就是可信的、真实的。问题是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的时候,能够不掺进自己的思想、立场、情感、愿望和意志吗?能够保持真正的客观和公正吗?关于这一点,很多哲学家、历史学家都曾提出过质疑。法国学者高概说:“只有现在是被经历的。过去与将来是视界,是从现在出发的视界。人们是根据现在来建立过去和投射将来的。一切都归于现在。历史之难写,正在于它与我们的现在有关,与我们现在看问题的方式以及投射将来的方式有关。只有一个时间,那就是现在。”也就是说,历史是现在的人们经过筛选和重构的东西,现在的人们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另一个时空体系中存在的人们的生活和体验,因为在历史的每时每刻都充满几乎无限的物理的和心理的事件。再说,即使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剪辑和构想。后来哲学家海登·怀特、弗兰克·安克施密特和凯尔纳等人甚至认为,在历史中并不存在真相、事实和正义,有的只是关于真相、事实和正义的看法的语言表达形式。任何历史事实都不可能超越表达这些事实的话语形式。因此,历史话语并不具有可以讲述真理的特权,它们同文学话语一样,都是在书写表达某种愿望的“虚构的故事”。历史语言与文学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在历史与小说之间很难划定严格的界限。所谓历史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客观性只不过是为了掩饰某种意识形态的偏见罢了。他们的结论是: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人们的虚构或语言的修辞效果造成的;对过去的历史能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历史学家是不存在的。
墨白的小说《雨中的墓园》所表现和思考的,正是这些现代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所表现和思考的:历史的真相和事实具有不确定性,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历史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叙述或虚构中。
小说主要写了“我”在一个叫青台的地方所经历的充满离奇和梦幻的一段往事:在一个细雨霏霏的秋日的早晨,“我”来到一个叫青台的地方,在一片小树林里,“我”看见了一片墓地,这里埋葬着1966年9月7日这一天死去的一群人。关于这些墓主人是怎么死去的,从三个与这些墓主人有密切关系的人那里“我”听到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黑衣老者说:他们是中毒死的。
盲眼老人说:他们是淹死的。
扳鱼的女人说:他们是被炸死的。
黑衣老者、盲眼老人、扳鱼的女人都是事件的亲历者,然而,三个人对这些墓主人是怎样死的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他们究竟是怎样死的?小说最后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墨白通过这篇小说在告诉我们:历史、历史的真相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永远是人们对第一性历史的叙述或虚构,即第二性历史,因为时空的关系,我们是无法知道第一性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不仅我们,即使是事件的当事人、亲历者也可能不会知道。
是的,历史的真实面貌即第一性历史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谁也不可能真实地告诉我们。即使是同时代的人、即使是事件的亲历者,因为思想、立场、情感和意志的关系,他也不可能把事实的真相完全客观地再现出来,左丘明做不到、司马迁做不到、我们也做不到。即使是同时代的人、即使是事件的亲历者,他们也只能从某个角度,把历史真相的某一部分真实地描述出来,但问题是,从某个角度,部分地把某些真相描述出来,对我们完整、准确、客观地理解历史真相又有多少帮助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克罗齐才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才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部小说的篇幅不长,文字不多,但却蕴涵丰厚、意味深长。它表现了墨白对传统历史观所作的形而上的深刻思考,表现了墨白对传统历史观的颠覆和解构,表现了墨白对第二性历史的不信任、怀疑甚至否定。笔者认为,这是除《梦游症患者》之外,墨白小说里面最具有思想深度和哲学内涵的一部作品。
墨白并不是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但至少在这部作品中,墨白却表现了一个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具有的那种深沉和深刻。他所以对历史作出这样的认识和思考,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有关。与墨白生活的时代有关,与墨白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验、深刻认识有关。
这部小说,表面上看有点离奇和怪诞,荒唐和滑稽。而事实上,生活本身、历史本身何尝不充满着离奇和怪诞、荒唐和滑稽?
是呀,什么才是真实和可信的呢?墨白不知道,笔者也不知道。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