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东
人人都喜欢清澈的眼睛。标题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传神出色的标题就是清澈的眼睛,是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只有让读者对标题“一见钟情”,他才愿意和稿件“交往”下去。但是,绝不能为了标题而标题,合理想象编造细节,自造题眼。
找准“新闻眼”
每晚,面对大量来稿,编辑不仅要提供信息,而且要想方设法地方便读者阅读。媒体密集、信息爆炸,读者很难有时间将新闻从头读到尾,吸引眼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精心制作标题。标题是编辑的精耕之地,不出彩的标题有可能会让一篇好文章淹没。有时候一篇新闻,时间长了内容可能记不住,但标题却会印在脑海里。
稿件的重点是什么?看点在哪里?所反映的核心事实是什么?自己是读者会有何感受?找准“新闻眼”,才能下手制作标题。
2007年11月9日,省会各家报纸都报道了河南CPI上涨的消息。其他报纸都是从CPI上涨多少做标题,大河报则抓住新闻的重点,以“10月河南CPI同比上涨7-4%”为引题,以“乘车便宜,吃饭贵了”做主题,从数字中跳了出来,站在读者的角度,紧扣生活,形象生动,令人耳目一新,读者脑海中不再是硬邦邦的数字化的乏味标题。
去年10月,大河报记者多次赴固始县,调查当地要求学生必须订学生奶并从中收取好处的事情。该报道篇幅较长,看点也有两个——必须订学生奶,从中收取好处。如何简洁、客观地制作标题呢?要求学生喝奶,本来是件好事,但为什么必须订呢?目的是什么?是从中收取好处吗?编辑抓住这个“新闻眼”,制作了带有口语化味道的标题——《学生奶,也能挤出“油水”?》,通过人们对“油水”一词通俗大众的理解,使这篇报道受到关注。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报道:济源市思礼乡水洪池村,由于没有通往山下的路,村里人几乎没有下过山。上世纪90年代,水洪池村用10年时间修通了公路。从此水洪池人的生活改变了,用上了电,安上了电话,办起了花岗岩料场,还开发了旅游。路修通以前,山下的姑娘不愿意嫁到山上来,这里的男子不得不到地界相连的山西阳城讨媳妇,年复一年,水洪池人都会说阳城方言了,济源话退出了舞台。路修通后,水洪池人逼着自己说着济源话走出大山,融入市场经济中,慢慢地,济源话越说越流畅了。当时很多媒体多以“水洪池村10年修一路”此类的标题进行了报道。而《济源日报》联想到话音的变迁,以《水洪池人不再说“外语”了》为题进行了报道,找准了“新闻眼”,写出了新意。
真实是生命
美国新闻业巨人普利策给他的采编人员立下一条“军规”:“准确,准确,准确。”编辑制作标题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编辑要对读者负责,对良知负责,对报纸负责。透过标题,读者可以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因此,在制作标题时要做到准确、平衡、客观、简洁、清晰,还要有责任感和人情味。
标题真实、准确还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上。要精心选择与事件或者个人相匹配的词语,遣词用字力求准确,不能词不达意。
去年,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在安阳,一辆面包车掉进河里。有目击者看到一男子在河里挣扎,待救援人员赶来,车上两人已一死一失踪。市民甲(记者没有写该人的名字,也不是先前的目击者)对记者说,面包车是倒车掉进河里的,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警方的证实。记者也没有写警方对事故的初步调杏结果。而媒体却凭着没有得到证实的说法,制作了《面包车倒车一屁股掉进河里》的标题。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反映,真实是它的生命,不顾新闻事实而一味追求标题的“精彩”,会使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做编辑这么多年,还发现另外一种现象——为标题而标题。一些社会新闻和现场新闻写得较粗。没有“魂”,或者是细节不足以撑起编辑的标题。为得个“好”标题,也许似乎大概是,然而未必不见得——编辑通过合理想象。或诱导记者删改,或亲自动手添加,所谓的“细节”丰满了,标题也有了,两全其美。对于这种现象,套用一句网络语言,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优标似乎在前头),然而却找不到出路(背离了新闻价值观)。
而记者在为标题而标题的诱导下,为了好发稿,在报道上,有意自制细节。比较同城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会发现在细节的描述上互不相同,后经读者反映,通过报社调查,得知这些情节都是想象出来的,影响了报纸的公信力。其实,真实客观的,才是最好的。
巧借诗词歌
在找准“新闻眼”,客观、准确的基础上,标题还要力求生动。借鉴文学表达的方式,能使标题更有效地反映新闻内容,吸引受众的目光。
卢氏县磨口乡原乡长牛江涛在抗击泥石流灾害时牺牲,他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女儿买上一架钢琴,听女儿给他弹一首钢琴曲。而今企业出资,替他完成了这个心愿。2007年11月30日《大河报》刊发了此事,编辑起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标题《天堂里应能听到琴声幽幽》,意蕴丰富,情感十足,使读者心为之动。
2007年11月5日,漯河、许昌两地爆发客运之争,双方相互半路堵截,拒绝对方客车人站。乘客出行受到影响,大河报给予了报道。这种两地客运之争、殃及乘客的事情,媒体曾多次报道过。这次标题如何出新?如何让读者把新闻读下去?苦思冥想后,编辑想到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于是《两地客车大顶牛硬把“通途”变“天堑”》的标题出来了,虽然仅把天堑变通途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却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思,而且与新闻所表达的核心事实一致。
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好的“料子”才能留住读者,报纸的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