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群体凝聚力的形成

2009-11-09 06:41张海瑞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10期
关键词:凝聚力管理者集体

张海瑞

教师群体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正常运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而学校教师的群体凝聚力是学校全体教师力量的集合,更是学校不断前进与发展的推动力。教师的群体凝聚力就是一所学校能把每位教师维系在一起,保持一种相互吸引、互补、协调的关系,并把一切可能促成学校发展的因素,经过集结、整合、导向、强化,从而形成的一股合力。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教师集体,是一所学校办学力量之所在。培养教师群体的凝聚力,是每个学校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和长期任务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波伊尔认为:“学校是一个负有明确而又重要使命的大家庭。”“大家庭就是要建立一种能把所有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的社会结构,用共同的价值观把人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任何一所学校的教师群体,都是由多个具有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等差异的教师个体组成的。要掌握和引导好这个群体,使之有效地运转,学校管理者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用“共同的理想”激励全体教师

教师集体目标是产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往一处使”。学校只有树立起办学的“共同理想”,并落实到具体的“共同目标”上,共同朝着美好的办学理想前进,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理想和目标的确定,绝不能由校长一人主观敲定,而应充分发动群众,由下至上、由上至下反复商议,这样产生的目标才可以将全体教师凝聚在一起,才能成为教师的集体信念,人人才能承担主人翁的责任,把集体意志转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其关键是要用一个鲜明具体的办学理想目标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使教师集体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事实证明,“共同理想”可召唤并激励全校教师共同奋斗,可以形成强劲的凝聚力。尤其当集体目标富有挑战性时,更容易对教师产生吸引作用。当然,应注意目标不要定得过高,让人无法实现。还应注意,实现一个目标后,要及时树立新目标,以吸引集体的凝聚力并持续发展。总的来说,目标应具有具体性、现实性和可检验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统一教师的行动。

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构建良好的校园秩序

“没有规矩,不足以成方圆”,一所学校要想正常运作,切实可行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进行日常管理的前提。建立一个好的学校制度,营造执行制度的人文环境,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从而保证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是全体教师的共同期望。基于这一点,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应该制定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行动规范,以保证教职工的行为有章可循。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该是全体教职工经过充分讨论,集体决定的,是全校师生心愿的结晶,它凝聚了大家的意志追求和教育理想。这样的制度教师更容易接受,执行起来更为顺畅。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想达到应有的效果,校长首先要成为制度的模范执行者。比如,学校值日制度、作息制度的执行,要从我做起,早上班晚下班。要真正做到学校任何事都在制度范围内进行,让制度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支撑力,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总之,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管理者影响被管理者互动的过程。体现的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学校管理中要注重规章约束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讲求个人自由与服从组织原则相结合;强调各司其职与激励通融合作相结合;追寻自我价值与维护集体利益相结合。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增强凝聚力务实做好每一件事,学校就会持续、健康地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关心与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

1.应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

同常人一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物质需求,也乐于在可能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物质利益。能够提供更多物质利益的学校,对教师可以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现实中,有的学校一直留不住教师,而有些学校却一直是众多教师的追逐对象,或多或少都可以从这方面找到原因。因而学校领导应积极地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

首先是物质利益的提供与满足。物质待遇不仅是维持教师及其家属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是度量教师个人价值的基本尺度。在一定条件下,学校对教师提供的物质利益越多,物质待遇越高,对教师所产生的凝聚作用越大。

其次是工作条件的提供与改善。一切劳动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教师从事的是一种艰巨、复杂、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这种劳动要想有成效,离不开良好的工作条件。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丰富的信息资料,齐全的设施设备的学校,对教师往往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就会让教师产生强烈持久的归属感。

2.应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

教师热心于投人学校集体,且愿付出努力,并非完全是为了获取某种物质利益,而是因为学校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自己的劳动能得到承认,人格得到尊重,能和志同道合者协作,获得精神上的欢愉和满足,以及能出色地完成某个目标。教师为了使自己的精神满足得到最大实现,往往可以降低以致放弃许多物质利益。学校应充分注意教师这种基本特点,增强对其吸引力。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首先,应坚持信任原则。学校领导对教师应予以充分理解、信任,并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创造机会。遵守这一原则,可以带动教师集体内部互相尊重和信任,并给人以精神鼓舞,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因此,学校领导要充分信任教师,放手让他们在工作中大胆尝试,多做引导、多鼓励,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其次,应体察民情、学会关爱,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过于注重依法治校、以章管人。按常规来说,工作开展起来理应更顺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管理者对教师缺乏应有的亲和力。所以,要想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只有深入教师群体,了解实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教职工的充分信赖。这会使他们在得到校长充分关心、理解、鼓励的基础上,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对教师渗透亲情,注重理解沟通,淡化行政管理色彩,增强人性化服务,使教师在一个充满关爱、理解的氛围中舒心地工作。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建立

团结友爱的教师大家庭

竞争与合作并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没有竞争,就会不思进取,学校工作就没有生机与活力。形成一种适当的竞争环境对于教师集体也是一种有效的凝聚因素。例如,在教师集体的内部,如果内部有一套健全的制度系统、监督系统、竞争机制等,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积极的环境压力,就会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正面效应。这就会使教师产生一种义务感、责任感。同时,上级领导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学校之间的竞争,都会间接反映到教师身上,激发大家团结一致、共度难关、维护集体荣誉,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所以,学校领导要善于引发教师集体的忧患意识,时时保持一种危机感,向教师施以一定的压力,以促使教师集体能更好地合作,并增强凝聚力。

但是,只讲竞争不讲合作,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冲击内部凝聚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积极促成教师之间坦诚相待,工作中互助互补。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强调集体参与,体现团队精神。以此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持续和谐发展。要全面营造合作的氛围,这也是校长提高凝聚力不可忽视的方面。学校是一个大家庭,管理者也要随时营造“家庭”气氛。鼓励教师互相交流思想,为他们多提供谈心和交流的机会。只有当每位教师都能享受“家”的感觉,便会产生像“家”一样的凝聚力。只有大家能体验到“大家庭”的亲情,人们的心才能连得更紧密,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教师群体凝聚力对学校来说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管理者来说,如何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在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地促成教师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增强教师的集体凝聚力,发挥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与力量,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猜你喜欢
凝聚力管理者集体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窗口和镜子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集体逃学
说“凝聚力”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