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涛
几年前,国内知识产权界曾流行过一个笑话:国内某主管部门向其下属企业下发了一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企业老总收到文件后,不知道该由哪个业务部门去落实,最后把这份文件批给了该企业保卫处。几年后,从对知识产权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再到企业“问题专利”或“垃圾专利”的泛滥成灾,对待知识产权问题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深刻地反映着企业知识产权文化观念的变迁。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地位如何,如何处理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文化的冲突,企业应构建什么样的知识产权文化,是新形势下企业领导者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内涵
知识产权文化概念最早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世界各国对知识产权文化问题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知识产权文化为主题召开国际研讨会,举办各种知识产权文化活动等,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规定把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作为五项战略重点之一,把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为八项具体战略措施之一。
由于文化概念的复杂性和难以把握,学者们也对知识产权文化概念做了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对知识产权文化的认识,主要有两类,即中义的知识产权文化观与狭义的知识产权文化观。中义的知识产权文化观认为: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文化与知识产权观念文化,即对知识产权认知、意识、态度、价值观,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政策等都属于知识产权文化的范畴;而狭义的知识产权文化观认为:知识产权文化就是有关知识产权的观念文化,把知识产权制度排除在知识产权文化的范畴,也即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们对知识产权认知、意识、态度、价值观,及其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等。虽然至今没有一个受到普遍接受的知识产权文化定义,但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知识产权意识、创新意识等文化观念作为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部分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对企业而言,企业对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技术创新的观念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态度、信念、价值观的总和。企业知识产权文化与企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刚性、直接性不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企业及企业员工对待知识产权问题的态度、处理知识产权事物的方法,其对企业的影响要比企业知识产权制度深刻得多,是一种长效机制。
企业是最活跃的市场主体,也是最主要的创新主体,必须要将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纳入企业战略的体系中来,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熟练掌握运用知识产权和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向知识产权要效益,向知识产权管理要效益。除此以外,企业还要摒弃狭隘的知识产权文化观念,对知识产权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认识到企业创新之于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洞悉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培育开放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
创新的维基思维与开放式创新
“不创新,就等死”,这是众多的管理学家对企业家们的忠告。伏尔泰也告诫说:创新是时代精神,谁不具备这种精神,谁就要承担时代的全部不幸。如果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缺少创新意识的话,这恐怕应该算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大的悲哀了。“我们坚信,让地球转动的不是爱,而是创新。” 世界经合组织的约翰•德赖登的这句名言对创新重要性的强调简直无以复加。然而,时至今日,创新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但是如何突破“创新困境”、“技术创新悖论”或“硅谷悖论”——“越创新,越被市场淘汰”或“不创新,就等死;创新,就找死”,创新模式的选择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开放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创新的维基思维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恐怕已经成为企业克服创新困境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即所谓“不结盟,就灭亡”。同时,由于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密切关系,创新的维基思维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构建也是培育开放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1995年,沃德•坎宁汉姆为自己开发的可在网络上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取名wiki,意思“快点快点”,意在通过大规模的群体协作使程序得到完善。这种共享、协作的精神被称为维基思维,维基思维与经济相结合,甚至被称为维基经济学。如维基百科,YouTube,MySpace及开源软件等都是维基思维的产物。基于维基思维形成的协作文化为技术研发方式的变革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以至于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技术研发模式的弊端。维基思维带来的协作共享的人文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个参与者,使得每位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想要的东西。这正如安东尼•威廉姆斯在《维基经济学》中发出的感叹:失败者创建的是网页,而胜利者创建的是生机勃勃的社区;失败者创建的是有墙的花园,而胜利者创建的是一个公共场所;失败者的创新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而胜利者的创新则是和用户共同进行的;失败者精心守护他们的数据和软件界面以防被盗,而胜利者则将资源与每个人共享。
自2003年美国亨利•切萨布鲁夫在其专著《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中提出开放式创新以来,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为开放式创新理论奠定了实践基础,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打破企业边界的藩篱进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企业员工流动性的增强、知识扩散化的加速以及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致使企业研发部门或实验室的创新效率低下而成本过高,企业不得不放弃封闭式的创新模式而寻求开放式的创新模式。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意能够流出企业,找到实现其商业化的更好途径;创意也可以流入企业,将其作为新的激励和企业模型。试想,一项闭门造车的发明创造,一项来源于实际应用的技术创新,显然后者更接近市场,更容易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所以说,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要义在于:企业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高效地利用本行业、其他行业人士所拥有的、彼此看似毫无联系的知识财富。在对创新问题的认识上,创新理论已经从片面强调技术创新转变到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的层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维基思维与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如宝洁公司,为了克服技术研发效率低下的弊端,宝洁公司变“研发”为“联发”,创建了一个“联合+发展”网站,宝洁在该网站上有针对性地发布技术需求信息,寻找外部创意,并把这些创意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宝洁公司的这一“创意集市”依靠大规模协作的创新模式,成功地赢得了市场。IBM公司也是实践维基思维进行开放式创新的成功典型。从IBM的共同研发Apache、Linux系统,到开放源代码,到免费开放授权500个专利技术,IBM成功地连续第16年蝉联美国专利榜首,从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仅一年的专利许可费用收入就达到了10亿美元。
开放的知识产权文化观
基于维基思维的开放式创新模式,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开放的知识产权文化观念。当然,开放的知识产权文化并不排斥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并不回避企业追逐利润的天性。如上表,开放式创新与封闭式创新原则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的主要目标在于获得垄断地位,阻止其他竞争对手的进入。企业注重的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外部提供的技术也保持一定的谨慎态度。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单纯的保护转变到对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强调应从别人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中获益。同时,应购买别人的知识产权,企业应该成为知识产权的积极购买者和出售者。开放式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使那些“沉睡的专利”得以复活,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效益的最大化。
运用他人的知识产权,首先必须要克服NIH症候群(Not-Invented-Here syndrome)。在知识产权领域,所谓NIH(Not-Invented-Here),即“非此处发明”或“非我发明”的意思,表现为企业不愿意利用外部创意来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对他人的知识产权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利用外部的知识产权进行开放式创新。我国的华为公司是成功克服了NIH症候群、在全球范围内成功构建开放的知识产权文化观念的企业。据报道,华为已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其所申请的专利绝大部分为发明专利,连续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截至2008年12月底,华为累计申请专利35 773件。2009年1月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其网站上公布了2008年全球专利申请情况,华为公司2008年一年提交了1 737项PCT国际专利申请,位居PCT专利申请量榜首。华为除了通过自主开发技术提升竞争力,亦从未拒绝过以开放的心态,使研发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取他人的知识产权。华为公司负责知识产权的副总裁宋柳平总结说:“我们去年付出的专利许可费用是2个多亿美元,可是我们换来了200多亿美元的合同销售额,狭隘和封闭的‘自主创新意味着高成本,必然使企业陷入巨大的风险。”
总之,在新形势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大背景下,企业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摒弃狭隘的知识产权观念,以开放、共赢的态度进行知识产权管理。首先,企业要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研发力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益。其次,企业应积极进行知识产权许可、转让,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现金收益,而且可以通过交叉许可等方式,增加与竞争对手谈判的筹码,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最后,应善于运用他人的知识产权,充分挖掘知识产权中的潜在价值,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责任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