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量信贷

2009-11-09 03:36
中国市场 2009年24期
关键词:信贷实体贷款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银行新增信贷飙升为1.62万亿元。延续这一“狂飙突进”风格,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达4.58万亿元,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如何看待这些天量贷款?它们可能产生什么影响?这—现象会持续下去吗?

李扬:一季度新增信贷“大得很可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近日发表评论说,一季度新增信贷数据“大得很可怕”,但实体经济却并没有有效恢复,例证是发电量还在继续下降。他据此断言,3月份信贷数据中票据融资比例不会下降。就银行信贷而言,银行面临企业有效借款不足的问题。当前,比较健全的企业大都不愿借款,而中小企业则普遍感觉资金不足。李扬表示,加强对全社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研究和监督调控,应当成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极其重要的任务。

王庆:信贷激增的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机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9年一季度新增信贷达到4.58万亿元,必须注意的是,信贷暴增有其独特背景,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清算之后,全球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都进入“危机处理”阶段,中国也不能例外。中国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货币放松政策是一个在特定时期的“危机处理政策”。观察到这一点,就可以对新增贷款的轨迹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实体经济的剧烈收缩和震荡似乎已经告一段落。宏观政策取向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从疾风暴雨式的“危机处理”向逆对风向的“相机抉择”过渡。短期来看,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应该还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在新增贷款方面,在政府4万亿元投资计划实施之后,贷款的增长将更多地取决于银行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预计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将在6~7万亿元。

贺强:天量信贷大多未进实体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近日指出,一季度的天量信贷相当大的部分停留在金融系统内流动,实体经济受到信贷支持的实际数量并不多。天量的信贷投放并未扭转经济通缩的矛盾。他解释称,一季度创纪录的信贷规模中有近3成来自金融机构的票据融资,调查发现很多企业在获得票据融资后并不敢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而由于票据融资的利率很低,不少企业在获得贷款的同时转手就把贷款重新存进了银行,从而赚取存款利率和票据融资之间的利差。另外,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控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作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层层转包的方式躲避监控,将部分贷款资金投向股市。与4.58万亿的规模相比,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所占比例很小,企业用信贷资金炒股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在股市依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企业也不会贸然将资金用来炒股。

吴晓灵:不能靠货款置“保八”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日前表示。当前人民币贷款快速增长的状况没有可持续性。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需要考虑贷款风险。吴晓灵指出,不能靠贷款量“保八”。8%的增长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贷款投放的结果。(摘自:《中国证券报》2009年4月23日)

点评:早在2月底,吴晓灵委员就在一次演讲中发出警告,要警惕银行业的贷款冲动,因为当政府投资项目贷款告一段落之后,货款增速将会出现下滑,这种大起大落将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敏锐的洞察力让人折服。笔者也相当赞同她的说法,贷款量和“保八”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我们也没有理由不怀疑它是“陷阱”而非“馅饼”。

汤敏:信贷推动通胀的风险不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3月份的CPI仍是负增长,中国和世界都有通缩的趋势,因此短期内信贷增加推动通货膨胀的风险并不大。汤敏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外银行存在贷款发放难的问题,我国银行贷款增加,乃全世界银行羡慕之事。另外,我国新增贷款增长速度快,也受季节因素的影响。银行在一季度抢先发放贷款,可以收取全年利息。汤敏认为,面对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一要注重贷款结构。调查显示,对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起到很大作用的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依然很少;二要注重贷款的质量。重新思考优良贷款的标准,给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大项目贷款应设定不同的标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三要有防范未来通胀的意识。历史经验数据表明,我国的通胀往往与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相联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农业和农产品生产。

王小广:信贷投放加剧经济失衡的风险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日前表示,今年前三个月过高的信贷投放已经加剧经济失衡的风险。首先,信贷刺激会导致资金无法有效被利用。“第一季度的信贷不大可能全部都流到实体经济之中,即使流到实体经济也是流到国有企业,可能很多企业把这个钱都用于圈地或搞房地产,而真正需要资金、用于技术升级的企业和中小企业无法得到现金。”其次,当前的资金流向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过剩产能。由于政府刺激经济,有一些企业可能因此误判,从而增加投资,采取积极进取的经营措施。但经济并没有复苏,一旦经济再次进入调整,这批企业可能就要死掉了。王小广指出,这些情况在国有企业身上可能更加明显。国有企业如果增加原来产能的话,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最近钢铁、水泥的投资在增加,但这会导致经济复苏之后,这些企业反而陷入更困难的境地。

袁钢明:在这个危机时刻放出贷款非常正确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这一轮经济措施予以评价最高的是贷款政策,如果没有贷款,经济可能会更可怕。财政政策靠增加税收或减税,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前面是利弊相抵的,所以财政措施不要轻易用。如果要用,就要用到促进消费和提高社保上去,而不能用到产业投资上。财政投资用得越多,结果越糟糕,这是历史教训。而且我们国家现在是需求减弱,价格下降,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所以。在这个危机的时刻放出贷款正常正确。但这也只是起到了有限作用。如果想有效的话,需要把贷款放到真正缺资金的人的手上。比如中小企业、自我创业和已经断了资金链的企业。如果第二季度继续把贷款政策放松坚持下去,把贷款放到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上去,那经济就回升了。

刘明康:对贷款规模没有限额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指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尽管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了冲击,但是金融业存款在大幅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贷款资金来源有充足保障。他表示,我们保增长需要多放款,对贷款规模没有限额。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将是一场持久战和拉锯战。他还特别提出,希望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将信贷投放的重点转移到中小企业以及农业贷款方面来,以真正促进内需的增长。

点评:尽管观点立场有所不同,经济学家们却毫无例外地对信贷激增这一现象表现出了高度关注。分析之下,他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信贷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货款质量是否能保证。这些担忧和顾虑都有足够的理由支持。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一季度是银行的放贷高峰期,其新增信贷往往会占到全年新增贷款金额的60%以上。那么,如果以今年政府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5万亿元的目标来估算,单单第一季度的新增信贷已占全年信贷指标的90%以上。如此天量信贷,即便有太多确凿的理由,也不免让人咂舌。令人感到些许欣慰的是,根据最新发布的数据,4月份新增信贷为5918亿,同比多增1229亿元,而短期货款减少了786亿元。

猜你喜欢
信贷实体贷款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还贷款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