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600 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 郭瀚洲
·医药·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311600 国家电网公司职业病防治院 郭瀚洲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长期口服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米非司酮片10 mg晚饭后1 h顿服,连续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服药前后子宫及子宫肌瘤大小的变化。结果 用药期间患者均出现闭经状态,贫血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子宫肌瘤治疗有效率达78.57%。结论 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收到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米非司酮;子宫肌瘤;疗效观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在30~50岁妇女中其患病率可达70%~80%[1],可导致月经增多,经期延长和压迫症状等。目前手术治疗仍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对生育功能有影响。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子宫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有内分泌功能,参与体内生殖、生理及病理过程,绝经前切除子宫,即使保留卵巢也常引起更年期症状[2],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保留子宫,避免手术。我院自2004年3月以来采用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子宫肌瘤84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84例均在健康检查及门诊中发现,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妇科检查、B超确诊患有子宫肌瘤,为经产妇;年龄31~52岁,平均39.2岁。用药前3个月无激素治疗史,无米非司酮用药禁忌证,肝肾功能正常,自愿接受药物治疗。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者,诊刮并病理检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临床表现 84例中子宫单发肌瘤44例,子宫多发性肌瘤40例;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为主要症状56例,占66.7%;经血常规检查,发现56例中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在100 g/L以下41例,占73.2%,其中重度贫血5例。
1.3 给药方法 从月经周期的第1天开始,每日晚饭后1 h服用米非司酮10 mg(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服药后1 h禁食,连续服用3个月为一疗程。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B超监测肌瘤体积变化 (治疗后B超监测于停药后的第1个月月经净后测定)。以治疗后总体积缩小达到或超过25%者为治疗有效[3],无缩小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方差分析,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
2.1 月经及血常规变化 84例服药后均处于闭经状态,在停药4~6周后月经恢复,经量一般均比治疗前少。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增高,由服药前的9.8 g/L上升至服药后的121.5 g/L(P<0.05),重度贫血者均得到纠正。
2.2 肌瘤的变化 服药3个月后,肌瘤完全消失19例,占治疗总数的22.62%;治疗有效的有47例,占55.95%,两者相加总有效率达78.57%;治疗前后肌瘤体积无变化14例,占治疗总数的16.67%,还有4例肌瘤体积略有缩小,未发现体积比治疗前增大者。用药前后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表1),用药前后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1 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比较
2.3 不良反应 服药早期出现轻度恶心15例,无呕吐,2周后症状消失,17例出现潮热,余无明显副作用,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改变。据文献报道长期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对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服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
2.4 随访 所有病例在停药后随诊6个月。5例失访;15例 (年龄>45岁)停药后闭经,B超监测肌瘤继续缩小;其余病例平均停药4~6周恢复行经,痛经消失。18例于停药后半年肌瘤又复原至用药前大小,并伴月经过多,后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行肌瘤剔除术,11例行子宫次切。
以往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和雌激素有关。但近来研究表明,孕激素在肌瘤发生机制中起主导作用,是肌瘤发生的起动因子[5]。米非司酮是作用于孕酮受体(PR)水平的抗孕酮药物,通过与孕酮竞争其受体发挥抗孕酮激素作用。此外,又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破坏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促使子宫肌瘤萎缩并诱发闭经[3]。另有研究认为,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其结构类似炔诺酮,对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的亲和力比孕酮高5倍,米非司酮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变构,多处磷酸化,使受体二聚体虽与DNA结合区相结合,但无法激活有赖于孕激素的基因,使不能激活转录,合成蛋白质孕激素受体,从而起到阻断孕激素促进子宫肌瘤生长作用[6]。本组治疗结果表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总有效率为78.57%,是作为保守治疗子宫肌瘤比较理想的药物。
根据本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停药后有复发,较适合于近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疗,随着绝经和肌瘤的缩小,临床症状消失,达到治疗目的,避免手术。对于子宫肌瘤导致贫血的患者,可作为术前用药,纠正贫血后再行手术。服药后肌瘤体积缩小,肌瘤血供减少,故米非司酮也可以作为子宫肌瘤剔除术、阴式手术、腹腔镜手术的术前用药。
总之,采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是理想和有前途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但其适应证、疗程、剂量、用药途径、远期随访等,都有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1]连利娟.林巧雅妇科肿瘤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59-360.
[2]尚丽新,张忠福,王德智,等.子宫肌瘤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4):233-234.
[3]王靖华,姚先莹,王新玲,等.人子宫平滑肌肿瘤的雌、孕激素受体和p53蛋白表达[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7,6(2):132.
[4]杨玉华.米非司酮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5,2(4):89.
[5]徐福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88例临床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3):398-399.
[6]喇端端,吴步初,季晓琼,等.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9(2):195-197.
2008-12-19)
1005-619X(2009)10-0946-02